上星期看到一個關於「標籤」的電視節目,那集被標籤的是「廢青」。嘉賓要在四知座上客當中找出一個真正的廢青,方法是檢查手機、問問題和考網路潮語等。嘉賓們的stereotype不外乎是沒有正職、在家無所事事、沒有細藝和懶惰之類;而最終的廢青也一如他們的想像—一個二十來歲的女生,外貌娟好、報稱是演員,兼職超市收銀員、最愛在家中煲劇上網,雪櫃拿出來的東西叮都懶得叮… 恭喜阿源重新做人,如果你仲未結婚,你係「負」咋 毫無疑問,她是欠缺生產力的,但這並沒有犯法。懶不懶和有沒有大志也是很相對的,不能只用資本主義的那把尺來衡量。她說了一句說話,因為我也曾經說過差不多的話,令我更加明白自己絕對是同道中人。 她:「我沒有批評別人的生活,他們也不用批評我的。」 嘉賓:「我覺得你現在好像在過退休生活,那你退休怎麼辦?」 她:「那我到時便可以無縫接軌了。」 嘉賓當場不能給反應,我認為她的回應充滿哲學意味。如果我們努力是為了累積財富,以後做自己喜歡的事;但若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做喜歡的事(例如:耍廢),便沒有營營役役為錢奔波的必要了。 當然我也很明白,香港不是一個適合耍廢的地方,物價高、空間少、人民素養底。最主要是,這個城市所謂的「廢」,在世上其他很多地方都被視為之「慢活的品味」。沒有商業價值就是廢,令這個欠缺文學和藝術的地方再富裕卻顯不出氣質。 年輕時的Robert Mapplethorpe和Patti Smith 科技的進步,是便利和改善人類的生活,但溝通方便卻令人工時增加,影響作息,完全是本末倒置,沒有意義。醫療技術再先進,也解決不了人類恆久以來的心理掙扎;現代人命這麼長,稍稍有思考過下半生怎麼辨的人,大概有超過一半以上都想過自殺。 每次我有正職、為公事繁瑣的時候,朋友都說這不是我,我不該是這樣。然後我心想,大佬呀,我唔做,你養我呀?如果我的所有創作都可以變成錢(香港媒體他媽的不愛付稿費,以為人家不用吃飯,不知尊重為何物),很好;不過我又覺得我想做的事沒有支撐我生活的責任,當然有天可以支撐,也很好。或者反過來說吧,其實我是全職廢青,兼職文字工作者,以自為是藝術家,在各地邊畫邊寫字。你好,我是廢青,多多指教。 -–Loklam 圖/網上圖片 ——————————————————- 歡迎 Like & Share, 和參觀以下頻道 Facebook: Because of Journey 不如去呢度 Youtube: Because of Journey 不如去呢度 Loklam’s Blog: oh-ho-desepera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