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買樓已成為香港5歲小朋友的人生目標,廢青用一個月糧都供唔起一呎樓,上一代就會質疑廢青「買唔到樓係因為唔捱得」, 有人提出反駁這一代是「born to pay bill and die」。不過, 在香港當廢青受盡千夫所指, 在柏林當廢青卻是合情合理: 1. 爺就是一名是住複式單位的窮L: 雖說柏林的屋租愈來愈貴, 但貴極都未離晒罩, 我住的第一間share house- FLUG33, 整個租金才1,500 euro (因為白癡包租公讓我們看了他與landlord簽的真正contract )。親, 這當然不是因為洋人心地特好不想賺錢, 而是因為德國的樓房法律非常pro-tenant! 業主加租需要早12個月通知, 並在新約實施15個月後才生效; 36個月內加租不得超過20%。造成了很多業主情願短租, 因為有新租客才方便加租! 不過在人來人往的柏林, 有人找房子, 也有房子要找人啦, 我之後搬到的share house - The Cinema, 房租更便宜了一點。 照片參見: https://www.facebook.com/media/set/?set=a.399533530112397.88046.390916680974082&type=3 2. 柏林冇野多, 最多就是窮L: 成日都話,柏林最多artist (=香港的廢青, 好似係)! 買唔到樓係因為佢地唔捱得? 媽媽沒有告訴你, 洋人不是這麼想! 德國這麼大, 歐洲又這麼大, 那個城市有發展、有機會就往那裡去了, 只有注定一輩子都會留在同一地方的人才會買房子 (告老歸田不算啦), 幹嘛要加重自己的負擔呢? 才二十幾歲, 人生就被定型, 未免太可憐了 (別跟我說在香港租屋是幫人供樓, 那不應該是我們要處理的問題; 柏林人口較少是事實, 但香港土地不足是謬誤也是事實)。可是現在只顧玩樂不肯捱, 將來無瓦遮頭可慘了。親, 洋人想的就是和你不一樣, 不過這可關係到社福問題了, 呵呵。 3. 論稅收, 俗世中不知邊個高: 在德國, 薪俸稅是政府稅收重要的一環, 德國人每月要把1/4至1/3不等的人工奉上; 不過其社會福利是出了名的好, 亦是多國的學習對象。完善的制度當然不是突然爆出來的, 親, 你知道德國退保甚麼時候出現的嗎? 是19世紀後期, 即18XX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 未有德國之前 - 係呀, 果時德國未統一, 仲係聯邦黎架咋, 問你服未? 相對之下, 香港的稅收當然不高, 不過我其實真係唔係好清楚政府洗左啲錢喺邊, 我只知道我未見過香港人講起交稅唔係媽媽聲的。 話雖如此, 我身邊也有朋友真心靠自己成功上車(不用捱面包, 有正常社交生活), 亦有朋友成功創業或善於投資而得到充裕的金錢, 因此我不得不承認我是個唔捱得的廢青。上一代辛辛苦苦的滿足了食品鍊最低層的生存需要, 有一部份會對道德教化(即錢以外)有所追求; 而我們這一代一出生就是道德教化的世代, 所以(根據邏輯)應要追求更而上的生活。惟世代之間的原生錯配, 才是最叫人難堪的爭辯。 Photo taken in Neukölln Fb: https://www.facebook.com/germanyplease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channel/UCEwyuKydnRpqvwKaNo0_p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