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真的有這麼好嗎?」幾個月前, 一位朋友問我。 我當然不能以偏概全地回答他, 因為事實上我只在柏林(較長時間地)生活過。而柏林的確是與別不同, 用他來概括所謂「外國」, 又欠缺代表性。有時我會想, 如果不是柏林, 我不會覺得香港有那麼多令我難受的小事。小事原來最叫人抓狂, 種種小事加起來, 變成了沉重而壓逼的無法忍受。 早前讀了一篇文章, 內容講述柏林成了歐洲的「後旅人」首都, 道出不少旅居當地者的心聲(有些部份簡直和我們曾經跟朋友的對話如出一轍! 我懷疑筆者偷聽到我們的對話); 其中一段, 根本就是我們的寫照呀: “Post-tourists” tend to avoid staying in hotels, they aren’t as interested in major tourist attractions, they combine work with travel, they’re looking for unconventional experiences, and they prefer to hang out in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s. 我想, 柏林其中一個好的地方, 就是有空間, both physically and mentally。如果我跟你說, 我喜歡柏林「搭地鐵唔使迫」、「間屋樓底高啲」、「條街冇乜人」、「公園好大」同「商場有櫈」, 你可能會覺得我很無聊吧, 但這些生活上的小事, 常常也讓我質疑香港有沒有basic human rights。旅居跟留學不一樣, 基本上, 年紀愈大, 責任愈多, 旅居者自然有更多要操心的事。不過, “Being broke in Berlin is more fun because everyone in Berlin is broke” , 這樣反而讓人有更多思考和選擇的空間。這裡甚麼人都有, 甚麼事都有人做; 你做甚麼, 或不做甚麼, 都會被接受。 香港像我的一個指腹為婚, 我是注定要跟他扯上關係的。他和我一起成長, 給予和教會了我很多, 我感謝他, 但從來不覺得他是我的本命; 柏林是我的一個美麗意外, 當然, 我並非對他一見鐘情, "When I first came to Berlin, I didn't really like it here, the whole hipster thing” 。他對我來說, 太新奇, 太有趣了; 也許待在他身邊一年, 已經是我不能承受的緣份。 柏林是流動的, 不由人的。他沒有紐約進取、沒有倫敦紳士、沒有巴黎浪漫, 他甚至沒有將來, 不知何去何從。文章有很多探討的空間, 讀者的comment更妙, 包括: 旅居者的語言問題、他們如何消費了柏林...流動的人群偏偏造成了自身的身不由己, 柏林的好或不好, 真的很難說得清。 Photo taken in Alexanderplatz Fb: https://www.facebook.com/germanyplease 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channel/UCEwyuKydnRpqvwKaNo0_p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