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發展速度 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獲財政支持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隻有有瞭良好的裝備作為支持,發展的速度才能夠加快。正是因為這樣,財政部日前宣佈將對重點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給予財政方面的大力支持,為我國農業能夠有更好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據調查,我國現有灌溉面積為5萬-30萬畝的重點中型灌區2157處,涉及的有效灌溉面積約1.55億畝,約占Serviced Office全國有效灌溉面積的17.5%。這些灌區大多建於20世紀50、60年代,建設標準低、配套設施不齊全,且經多年運行,老化失修、損壞滲漏非常嚴重,嚴重制約著我國農業灌溉的效率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為切實解決中型灌區存在的問題,國傢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采取有力措施,積極推進重點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建設。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改造步伐。從1997年起,中央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由國傢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和水利部共同組織實施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以下簡稱中型灌區項目),對重點中型灌區進行有計劃、大規模的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1997年-2012年,中央財政共安排資金57.52億元,對701處重點中型灌區進行瞭節水配套改造。特別是十一五期間,累計投入中央財政資金24.73億,對309個重點中型灌區進行節水配套改造,無論是投入規模還是扶持項目數量,都較以前有大幅度提高。2012年中央財政用於支持重點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的年度資金達到12.53億元,新公司秘書建和續建中型灌區235處。已經編制並發佈的會計服務《國傢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中,明確提出在2011-2020年10年間,完成1575處待改造的重點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建設任務。 二是完善政策機制,確保地方資金落實審計到位。為確保地方配套資金的足額落實,近年來財政部不斷完善政策措施、創新投入機制。一是逐步降低中型灌區項目中央財政資金、地方財政配套資金與水利部門自籌資金比例。該比例由2008年的1:0.6:0.6,降低為2011年的全國平均1:0.48:0.48。二是取消中西部地區的縣級財政配套任務。從2009年起,取消瞭中西部地區中型灌區項目的縣級財政配套任務,減少的資金相應由省級財政和市級財政承擔;同時,對這些地區的水利部門自籌資金比例也不再作硬性規定。三是創新投入機制。從2007年起,在部分省份開展瞭中型灌區項目地方先行投入試點,即:第一年度(按政策規定,中型灌區項目分兩年建設、第二年度建設完成)先用地方配套資金先行開展項目建設,在規定時間內經對地方配套資金到位情況進行核查通過後,第二年度一次性撥付中央財政資金繼續完成項目建設。實踐證明,地方先行投入機制對督促地方財政和水利部門及時足額落實配套資金,保證項目按計劃建成,發揮瞭積極作用。 三是統籌項目佈局,形成項目合力。各級財政部門和水利部門,分工負責,配合協作,合理佈設項目,使灌區改造與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緊密結合,力求做到同步建設實施、同步發揮效益。擬自2014年起,啟動重點重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統一規劃設計、同步建設實施示范工程試點工作。在中型灌區項目的選擇上,兩部門共同堅持擬立項項目需位於或跨越位於農Accounting Services業綜合開發縣(市、區),項目受益區已經或準備列入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或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從而使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有可靠水源保證,做到旱灌澇排,有效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四是加強資金和項目管理,確保項目效益。按照有關規定,財政部門對資金實行專人管理、分賬核算、專款專用,並按灌區隸屬關系實行縣級或地級報賬制,以提高資金使用的規范性、合理性、有效性。同時,水利部門對項目實行項目法人制、項目和資金公示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提高工office serviced HK程質量,避免豆腐渣工程。 由於中型灌區項目管理嚴,資金用得好,效益非常明顯,受到地方的普遍歡迎和農民群眾的交口稱贊。一是改善瞭農業生產條件,增強瞭抗災禦災能力。通過新建或改造水源渠首、襯砌渠道、配套渠系建築物等方式,有效提高灌區灌溉面積。據測算,1997-2012年,通過中型灌區項目建設,累計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2700多萬畝,明顯改善瞭項目區生產條件,增強瞭農業抗禦旱災的能力。二是提高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1997-2012年,項目區累計新增糧食生產能力約60億斤。三是節約瞭水資源。通過推廣渠道硬化防滲技術、新型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數等,到2012年,改造後的灌區每年節約灌溉用水約46億立方米。四是改善瞭生態環境。通過節約灌溉用水,減少瞭地表水引用量,加大瞭河流下泄水量,對改善生態環境發揮瞭明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