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Walks Of Life」,Sydney 人常以「逃避現實」來形容出走的人,但所謂的現實,又是指哪一個層面?那一面才是真實,只有自己才清楚。 每人旅遊的目的不同,單純是累了去充電,去擴闊視野,結交新朋友,是歷煉,林林總總。旅行中又得到甚麼,因人而異。當初我離開香港,是為了圓多年的出國心願,二是工作已到達一個不能承受的受壓狀態。不求甚麼,只是隨心的走出生活了三年多的框架。 在旅途中隨遇而安,一路上累積的點點滴滴,人只要夠敏感,自然會從中有所領悟。我遇過除了工作以外,就是到賭場的背包客。我問,難得人在澳洲,何不在假期出外走走看看?他竟然說,「到town那邊不是在玩嗎?」如果去賭場和買生活用品也算在內的話,我無法理解。飛了萬里路來到,卻不願多走幾步。背起背包,也只是人云亦云,說那邊好就去,隨波逐流地浪費時間。也正因為有這樣的人,令一眾背包客被誤解。 旅程結束後,我回港了。跟很多人口中所講,回到現實了,我也曾這樣認為過。兩年半沒有正式工作,結果用了半年時間才整頓好心理。後來恍然大悟,在途中或是在香港生活都一樣真實。我在旅行所體會及令我反思的一事一物,一直影響著現在的我。所以,我討厭用「逃避」和「回歸現實」來區分,長途旅遊同樣是人生中的一個階段,一樣是努力地生活著,是模式之別。 說穿了,現實與否都是講錢。人的欲望不盡相同,我賺到了生活,去個旅行不見得不腳踏實地。有些人的安全感建基於財富,有些人著重在自我存在價值,君只需對號入座,沒有對,還是錯。人要是不切實際,不論身在何方,一樣無所遁形,當中又豈止我們「背包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