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電影節看了這部紀錄片,本來抱著 "冇咩期望,但都要睇吓" 嘅心態,估唔到很有得著(往往期望都是驚喜的大敵) 話題由農業開始,引申到能源、經濟、民主、教育、種重問題,這齣非一般的"環保"電影,角度斬新,唔係要嚇你話個地球有幾污染幾多危機,因為這些大家都已經很清楚,而且很空泛(冇錯,如果只說地球很危險,我們都去火星吧),反而是很直接地話俾我地聽可以點做、社區可以點做、國家可以點做。 其實很簡單,他們走遍世界,為的就是和觀眾分享唔同國家唔同地方,究竟做緊甚麼去為我們的地方。 電影中有一句:城市的設計不是為了更多車行駛,也不是為了新穎的建築,而是為了我們生活更好,更快樂, 内容提及的例如: 丹麥用10億歐元(約港幣87億)建設全國再生能源系統(多?唔多啦 ,香港一條將軍澳至藍田隧道造價都要150億),這使當地的資源運用得更好,環保唔在講,經濟效益也很大;一個加拿大清道夫說:「我們眼中沒有垃圾」;有些地方使用再生能源的比例是35%;有些地方廣泛使用太陽能,即使城市在發展,電費卻也減價了90%!!;還有冰島、芬蘭、英國、美國、印度等一些地區的美好政策和建設。 有更多更有深度的例子,相信你們看了後,反應不會只是"哦,咁樣", 而是"吓!原來係咁!唔怪得啦!",因為他們都用破舊立新的思維去處理問題 ,電影其後再繼續探討這些被稱為轉型城市的政治、經濟、教育,如何使人民生活更好。 原來我們真的很落後,不過都係唔好咁諗,出力改變才是最實際! 香港國際電影節4月3號應該仲有一場,可以看看還有沒有飛賣: http://www.hkiff.org.hk/zh/film/40130/tomorrow 如果已滿座,遲些都值得買隻DVD keep嘅 :D 圖片來源: http://www.hkiff.org.hk/zh/film/40130/tomorrow http://www.cinenews.be/en/movies/tomorrow-1/videos/trailers/56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