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古語云:「雷鳴動,蟄蟲皆震起而出」,此時萬象更新,蟲蟲們也開始活躍,而在多數人類眼中,昆蟲分類似乎只有兩個辦法: A. 益蟲 vs 害蟲 B. 靚 vs 唔靚 以上的“昆蟲分類法”,容後有機會可再詳談… 不過現在似乎開始多了一個分類法 : 食得 vs 唔食得 今日為應節,在新蒲崗一間雲南風味的食肆吃了一碟炒雜蟲,唔好睇佢地好似好肉酸,但真係好香口好好味!如果衝破到心理關口吃下一啖,包你食過翻尋味! 全球人口膨漲,糧食價格和需求都不斷上升,而且人均肉食比例增加,「吃」這個人類基本需求似乎不是表面看得這樣樂觀,那有甚麼解決辦法呢? 早前荷蘭的一位昆蟲學教授 Arnold Van Huis 便有指人類應改掉吃肉的習慣。昆蟲學教授?冇錯!因為他便是其中一位主張吃蟲而救地球的學者,他提出的論點也有很多數據支持。 其實昆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不飽和脂肪,也有維他命、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而且養殖昆蟲所產生的排碳量遠比畜養家禽和哺乳類動物為低,對於耕地面積、物資成本、溫室氣體的排放也有良好的影響。昆蟲在食物鏈上屬中底層,只要選對品種,和使用好的養殖方法,以昆蟲代替部份肉類確是不錯的選擇。 可惜今天店舖未返貨,所以炒雜蟲只有蚱蜢和蠶蛹,還有一隻黑色的金蟬子,也點了一碗豆花米線,都不錯的啊! 世界上的食譜菜單中,也包含了各種昆蟲在內,某些昆蟲更有醫療功效,而且全球不同地方也有食蟲的風俗。 驚蟄除了到鵝頸橋「打小人」這個傳統習俗外,好像沒有甚麼應節食品,不如就今年開始,讓小蟲子成為驚蟄的應節食品吧! 如果你心諗:「嘩!我寧願食素啦!」這當然更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