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能選擇出生的地方,但可以選擇落腳的終點 A major change in life is always hard to start, painful to continue, but will be most rewarding when it ends. 從很久以前我就開始尋找一個落腳的終點。落腳的終點,意味著沒有充足的經歷,很難在跌跌撞撞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地方。尋找落腳的終點,不也是像尋找生命中那個最適合自己的人嗎?我從來不畏懼向前踏出一步,開始在跌跌撞撞的旅途中尋找最愛的落腳終點。如果這個地方,能讓你拿掉風光背後冰冷孤獨的感覺,能讓你重新撿到你溫熱的心,變成一個有溫度的人,那麼,這個地方很大可能會是你最愛的落腳終點。 韓國是個很適合旅行遊玩的地方,但說實話它的社會制度,觀念,工作環境,社會福利不是最適合長居工作的地方 韓國他的美食,傳統文化和美麗的四季景色 都是我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都義無反顧地待在韓國不走的原因 但喜歡一個國家和這個國家是不是最終最適合自己的落腳點 不一樣 韓國的社會制度,觀念,工作環境和社會福利 都不是最適合長居工作的地方 新加坡和香港亦如此 這點是我兜兜轉轉在這麼多國家和地區工作生活過所體會出來 旅行和真正長居在一個國家工作生活完全不一樣 要尋找落腳的終點 我會看重這個國家/地方的人文環境 自然環境 工作文化制度 福利 職涯發展機會 還有衣食住行 說實話我很愛韓國 韓國算是我第二個home 但很可惜逐漸發現不是我一輩子最想待的地方 日韓的工作制度,公司文化和福利待遇 真的很難和大部分歐美國家相比 歐美國家工作環境 對待工作的態度 生活和工作的平衡 人文環境和社會福利真的很勝一籌 在韓國真的工作很多時候大於一切 待了這麼多年很清楚韓國的社會為什麼會這樣 我們不能選擇出生的地方,但可以選擇落腳的終點,我很感謝我前幾年出走世界,一個人到處在未知的地方探索,讓我在探索的旅途中,撿到我的心,變成一個有溫度的人。 想要過不一樣的人生,就要做不一樣的決定 You can't expect to have a different life when you keep making the same decisions. (Groundhog Day, 1993) 這兩天有讀者問我怎樣做決定,好難下決心做出決定踏出第一步。我說:想要過不一樣的人生,就要做不一樣的決定。還和最愛的妹妹朋友catch up一番,很高興,看著她在世界趴趴走的計畫中成長得很快。成功的海外工作的勝任條件是?勝任的先決條件是不斷完善的好的學歷背景,不斷累積向上進步的起點,還有好的能勝任當地工作的語言(起碼要達到work proficiency)。沒有任何成就是一步登天可以享受的。今天看到姐我看似風光的經歷背後,都是很早開始一點一滴積累而來的。所以如果你還年輕,更要儘早儘早再儘早訂好目標方向,然後再不斷努力積累,知道蛻變:一步步向你想要的生活和喜歡的人生接近。我不喜歡用達到or完成一詞,更偏向「接近」一說。接近,可以給我無限努力和發展的空間。這麼棒的動力,讓我感覺人生是超級積極和向上。 當新人的時候如何在新地方和不同國籍和背景的人混熟 永遠無法忘記不同國籍的外國同事們用著三種語言同時跟我說話的時候眼前一黑的搞笑經歷。 很多人擔心進入了一個新的公司新的環境就不能和周圍的同事好好相處。在同一個國家同一個地方有不少的溝通問題,何況是姐的國際工作生活呢。我工作的時候一時間在不同國籍的人面前切換不來對應語言是家常便飯。對著韓國講普通話,對著中國人講韓文,對著法國朋友又講起廣東話。真的會讓人哭笑不得好嗎。在上海出差的那會,在現場有我韓國公司director和主管,有中國當地的團隊,還有世界聞名的從英國遠赴而來的drone團隊。好幾個人站一起,一激動各自說著自己國家的語言,作為這個項目負責人的博主,一霎那眼前一黑(因為會中英韓文的博主經受著中英韓文三種語言同時轟炸耳朵和大腦)我只好無奈地等大家各自說完,再耐心地和每一方溝通和調解。國際工作所謂要求的語言好,不僅僅是本身語言能力好,更多的是在不同的場合怎樣用不同的語言解決問題。 問我有沒有後悔過出走。老實說,有,很後悔,很後悔為什麼不再早一點出走,為什麼不早一點出來看這個世界。我不和時間賽跑,我只和自己想要的生活還差多遠距離較勁;我不和別人比太多,我只會問自己今天的每一步有沒有又離我想要的生活近了一步;我不後悔踏出的每一步,做過的每一樣嘗試,我只後悔為什麼我沒再早一點去嘗試去踏出這一步。 我追求的世界是: 其他人也不會去評論你,你想做什麼職業,要過什麼樣的人生,單身還是結婚,要不要生小朋友,買房還是租房,你的社會地位是怎樣,都不會有人管你。去個working holiday回來也不會比人標籤,我喜歡去哪個國家工作就工作,遊歷就遊歷,關其他人什麼?!社會也不會幫你貼標籤, 你自己覺得自己過得好就好了, 也不會有人去勉強你改變。 所以這種世界基本在亞洲很難存在。 在香港,基本也不會有這種模式。首先年假少,一年如果要飛一次去歐洲,扣除預留幾天給自己要應急的時候用的話,基本上也沒剩多少年假了。每天機械式的上班,換來的是難以擠出來時間去旅行,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有錢根本沒假期。 在日韓這種情況更甚。在韓國,所謂的年假,基本默認是不會用得完。是太多用不完?NO NO NO,是有種風氣就是,覺得你用完年假就是不太勤奮工作的感覺。明明是自己作為員工該享受的福利,到頭來變成是一種施捨。還有的情況就是,在韓國工作忙碌到你會完全沒有時間請假。每天都工作量多到連請假的時間也沒有,又或者你想請假,看著同事和上司根本沒有休息的念頭,在集體主義盛行的韓國,怎麼能自己一個人休假獨自享受閒暇的快感呢?在這種社會風氣的影響下,漸漸人們只能無奈地繼續工作,繼續過著所謂忙碌沒有生活的日子。誰不想休假?誰不想旅遊?誰不想盡情享受自己應得的福利? 去個旅行,都會被人常說有出國了喔,有錢人了啦。每次聽到我都會翻一下白眼,然後直接忽略。覺得你出去趴趴走旅行玩樂,或者出去進修學習自己想學的東西,or出國工作等等是種不安份守己帶點任性的表現。 旅行從來都是一種幫助我們重新思考的方式 。旅行不是會一定讓你變得更好,但讓你打破原來的束縛重新思考,會讓你變得更好。 剛說了,歐美的社會,沒有人管你去哪,想做什麼,做了些什麼。也不會嫉妒你做了些什麼,更不會judge你做了些什麼,不會因為你想做些什麼或者做了些什麼而評論紛紛。說實在,我的人生幹你什麼事?工作不是生活的全部,準時下班沒有什麼好丟臉沒有什麼好尷尬。 我們不能選擇出生的地方,但可以選擇落腳的終點 一直在路上,努力地,慢慢地,探索,堅持,只為那個落腳的終點。 xoxo graceworkingabroad Facebook Fan Page: @graceworkingabroad Email: graceworldwide201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