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隨著行山比賽越來越盛行,參與行山的人士亦漸多,連筆者身邊很多跑步的朋友亦轉玩山賽,可見行山運動的吸引之處。而然,因行山前準備不足,訓練不當等,容易令行山途中受傷。而一年一度的毅行者剛剛完結,相信不少參加者傷患處處。 與長跑運動比較,山路比賽受傷的機會比較大,原因主要是路面崎嶇不平,而某些山賽的距離更超過80公里,比一個全程馬拉松的距離還要多一倍以上。對體能要求極高的長距離山賽,急性「創傷性」及慢性「勞損性」足患很容易出現。 行山運動最常見的足患相信就是起水泡,急性的足部某區域不斷重複性磨擦,甚至會起血泡。有經驗的行山者會建議穿兩對襪,或選擇五趾襪,以減少足趾起水泡的機會。鞋的尺碼其實亦很重要。適當的尺碼選擇,應是在下午之後買鞋 ,穿上襪子後鞋內仍有一隻手指空間。如鞋內空間太多,足部容易在鞋內前後移動,產生磨擦而生水泡。而鞋碼太小,足趾活動空間不夠,亦容易與鞋內某小區域不斷磨擦而形成小水泡。 如水泡出現,不要刺穿它,因此擧會容易引致細菌感染而發炎,急性處理的方法,如果身邊有moleskin水泡貼片(即圓形的膠布,中間有個洞) ,貼在水泡患處,減輕水泡受壓。如沒有此類膠貼,亦可用膠布貼覆蓋水泡,盡量減少磨擦。 如果是參與長距離的行山活動,例如毅行者等,早一天修剪腳趾甲是不容忽視的事。很多經驗尚淺的行山者,往往忽略此等「鎖碎」事。很多跑山者因為腳趾甲太長,趾甲的邊緣容易勾到襪子,跑到幾十公里後,可導致整片趾甲掀掉,或加上有拇趾外翻,大拇趾每行一步都往第二足趾相撞,令大拇趾外側容易形成倒甲問題。 另外,帶一對後備襪,是長距離山賽的必要裝備之一。在行山途中,有可能會出現腳汗。行山澗或落雨的情況會令襪子濕透,繼而形成水泡,腳臭等問題。而襪子在行山進中破掉,破洞邊和足部皮膚不斷磨擦,則會形成繭,甚至傷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