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工作和睡覺,2020年中國人每天平均休閑時間僅為 2.42小時,比2018年少了25分鍾。休閑時間被壓縮的表象下隱藏著更值得重視的危機——過勞。近年來,“過勞死”、“過勞肥”、員工猝死等報道頻見報端,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影響健康,後面的大危機過勞隱藏以往,過勞常被認為僅僅是作為一種職業教育現象。2019年5月,世界衛生組織更新《國際疾病分類》名單,首次把“過勞”列為“影響健康狀況或與健康服務相關的因素”,認為它可能會引發相關疾病。什么樣的情況屬於過度勞累?世界人民衛生服務組織學生認為,過勞狀態往往企業存在未很好控制的、在工作生活場所長期承受的壓力,並有三大症狀:感覺精疲力盡;從心理上想遠離社會工作或對工作環境產生否定感和質疑感;工作學習效率可以降低。在日常生活中,過度工作仍然很常見,尤其是在996年的加班、高強度的訓練和高中生中。”中日友好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孫偉在接據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醫學中過勞被稱為過勞綜合征,通常指由工作時間過長、勞動強度過大、心理壓力過重引發的一系列身心健康問題,是對身體健康的“全方位打擊”。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神經內科、疲勞抑鬱專病專家門診主任醫師劉占東說:“過勞的人往往會出現睡眠質量差,如入睡困難、早醒、睡眠淺等現象;頭暈、頭痛,工作效率下降等;嚴重者可能伴有心慌、胸悶憋氣等症狀。”兩位專家皆指出,過勞對身體心理健康的破壞我們還有一個可能累及身體多個器官、各個管理系統。內髒方面,過勞可導致腎功能異常,甚至腎功能衰竭,或者導致胰島素分泌紊亂從而致使血糖調節異常,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過勞還容易伴發肺栓塞等;運動系統方面,過勞可能引發肌筋膜炎,導致頸、肩、腰、腿疼痛等;消化系統方面,由於過勞往往伴隨著不規律飲食,因此易誘發胃炎、胃出血、胃潰瘍等。此外, 過勞還可能是內分泌失調的"幫凶"之一。孫偉的解釋,壓力高,體內的腎上腺激素分泌就會增加,讓人胃口大開。另一方面,過勞也可引發失眠、影響代謝,使體內“瘦素”分泌減少。這兩個因素共同作用,導致體內的脂肪不健康的狀態,通常被稱為“超發”。比"過勞肥"更嚴重的情況是"過勞死"。“長期發展處於過勞狀態,容易受到侵犯心腦血管以及系統,增加導致心肌組織缺血、心梗、動脈硬化、腦梗、腦出血等危及企業生命的風險。”孫偉說。把工作和休息結合起來,放松一下可以保證健康如何有效避免過勞?“疲勞可分為軀體疲勞和精神疲勞。 劉占東表示,身體疲勞在職業運動員、體力勞動者等群體中普遍存在,建議在正常工作中合理、適當地分配鍛煉和勞動,科學訓練,適度勞動。腦疲勞是常見於人們經常用腦,經常長時,他們工作超過八小時,甚至下班後,大腦就會處於相對興奮狀態,沒有得到足夠的休息。對此,劉占東建議這類腦力勞動者應注意工作與休息的結合,盡量避免長時間、高頻率的加班; 下班後要自己從工作狀態中完全放松、休息或娛樂。孫偉表示,除了可以保證學生充分利用休息、睡眠外,還應保證教育均衡、充足的營養。特別是有腸胃不適等過度勞累症狀時,應多注意飲食搭配肉類和蔬菜,注意補充有益於神經系統的維生素 b,幫助減輕維生素 c 的壓力。此外,還要學會積極主動給自己進行減壓,根據我國個人喜好適量、科學社會運動,或者抽時間陪陪家人。新冠肺炎疫情出現後,也可利用假期外出旅遊,調整情緒。“疲勞入”國際疾病分類“列表是非常必要和科學。”在孫偉看來,近年來過勞綜合征患者發病率大有增高以及趨勢,越來越大越多國家的人陷入了過勞泥潭。疲勞進入“國際疾病分類”列表中,更有利於標准化指南提供醫療機構,醫療保險等手段,未來醫療服務可能有助於降低相關的治療費用。“在未來,有關部門應制定相關的診斷標准。”孫偉說。據悉,新版《國際疾病分類》名單將於2022年在全球適用,它將為醫療服務提供者和保險公司認定、治療和承保過勞症狀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