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有千百樣人, 如果有個性格框架可以將不同人分成四類, 又是否可以令你在人際關係處理上更得心應手?今日繼續上次提過的書, The Code of Trust by Robin Dreeke (FBI 行為分析專家) 書中除了提及好多建立信任的技巧, 也有提到如何了解一個人, 並有效地把他們分成四類. 作者根據一個叫DISC 的傳統框架, 再加上自己的經驗, 製定了一個叫CSI 的框架CSI (Communication Style Inventory) 1. 溝通風格 (直接vs間接) 直接型:「先說話, 後思考」 不會因為觀點對立而覺得被威脅, 經常透過「放聲思考」的方式在討論中有所得著. 間接型:「先思考, 後說話」熱衷理性討論和運用邏輯推理, 說話時用字精準, 簡短. 2. 導向 (以人vs以事導向) 以人導向: 興趣在於建立良好關係和團隊, 善於協調、鼓勵他人, 對話中有良好的眼神接觸和表達能力 肢體語言: 開放式, 說明時經常攤開手掌, 身體微微傾向對方以事導向: 興趣在於工作的成果多於一起共事的人, 通常非常務實, 會準時完成工作. 專注於工作的細節 肢體語言: 傾向封閉形式, 如: 手臂環抱, 手心朝向自己你想好你屬於那類了嗎? 綜合這四個指標, 再配合DSCI Model 會有以下的分類: 傳統框架DISC 1920年由廉莫爾頓馬斯頓發明, 由於坊間都不乏資料, 我在這裹就不詳細講解: Dominance:支配型/ Influence: 影響型/ Steadiness: 穩定型/ Compliance: 謹慎型想了解更多DSCI Model: https://wiki.mbalib.com/zh-tw/DISC%E4%B8%AA%E6%80%A7%E6%B5%8B%E9%AA%8C 想做DISC 的測試: http://www.atcc.co/?p=2864 (中文) https://www.123test.com/disc-personality-test/ (英文)不過當然世上沒有人只會出現出某種性格的特徵, 或者永遠都只表現出某個性格. 性格會隨著我們遇過的人和事而變動, 而性格框架的指標都是流動的, 總括而言, 性格框架的好處是提供幾個合理的指標, 令你可以快速地測量一個人 (包括自己) 不過有時人始終是人, 我們有時也沒有必要因為這框框而限制了自己.文章內容來自: 傳送門: https://www.amazon.com/Code-Trust-American-Counterintelligence-Experts/dp/1250093465「你成為了你想成為的那種人了嗎?」-吳哥窟/柬埔寨 多謝你看到來這裡, 下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