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2 (北投溫泉博物館 - 地熱谷 - 滿來溫泉拉麵 - 淡水老街 - 漁人碼頭 - 象山 - 大來小館 - 西門紅樓 - 士林夜市) 訂房前早已知悉隔音不算很好,故此夜闌人靜之時偶爾也會給吵醒,不過有需要的話可以在櫃檯索取耳塞,除此以外,真的挺喜歡這間酒店。梳洗後前往頂層的餐廳,令人眼前一亮的是窗外晴朗藍天,跟天氣預報完全是兩碼子事,不過這種失準我倒真的絕不介意。職員用心的為客人即席準備熱烘三文治,然後再配上凍檸檬茶,雖然簡單,卻是久違的滋味。回想起來,真的很久沒靜靜坐下來悠閒的享受早餐了,每天勞勞役役,簡簡單單在辦公室隨隨便便吃個麵包就開工,生活,究竟是甚麼呢? 食堂窗外風景 職員用心準備的早餐 吃過早餐後,隨即開展第二天的充實行程,景點遍佈台北市各地,經過周密計算,似乎購買台北捷運一日票 (150 新台幣) 稍為划算。由酒店附近的府中站前往新北投需時約 45 分鐘,沿途的樓房不算太高,與香港動輒二、三十層的高樓大廈截然不同,這也許算是台北市的其中一個特色吧。北行列車離開圓山站橫過基隆河時,可以遠眺圓山大飯店這幢馳名中外的宮殿式建築,確是甚具氣勢。小時候對台灣的第一印象應該是來自大富翁 3,還記得那些年要進入 DOS 模式才能進行遊戲 (年輕的朋友應該沒有試過吧?),當中的一些名字猶存,如方才提及的圓山大飯店,還有新光三越、松山機場等等,說着說着就開始手癢了。 前往捷運站途中遇上的裝飾 列車駛至北投站時,遊人蜂擁下車前往四號月台轉乘新北投支線,惟因路線靠近民居,只能以較短的列車 (一組三節) 低龜速行駛降低噪音。算是半個鐵路迷的 Eric 在月台翹首以待,等候彩繪列車駛進車站,色彩繽紛的車廂分別以「我與地熱谷」、「泡湯與美食」、「回到從前」為主題,車廂裝潢亦與主題相應,例如在「泡湯與美食」的車廂,顏色以褐色系為主,內有附設顯示屏的泡湯木桶型擺設,配上木紋牆身,恍如置身小木屋之中泡溫泉 (幻想一下而已 =p)。兩站相距甚近,若然並非低速行駛,肯定不消一會即要下車,反而慢下來才能細味這輛彩繪列車的陳設。 北投站月台 彩繪列車 木紋牆身 木桶型擺設 彩繪列車的另一端 在新北投車站大堂有件惹人注目的大型藝術品,名曰「春漾 新北投」(Spring is in Xinbeitou),大概是描繪人們在溫泉嬉戲的景象,不過藝術的東西,絕非 Eric 一介凡夫俗子所能參透 (以香港潮語來說就是:「藝術嘅野,我識條鐵咩?」) 穿過車站前方的牌坊後,走進附近的北投公園,雖然數天前才吃過月餅,但天氣猶似盛夏,荷花仍然綻放,秋天彷彿早已無聲消逝。路經臺北市立圖書館北投分館,圖書館採用不少環保設計,是臺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古色古香的木造建築,座落於綠意盎然的北投公園內,安坐其中悠然看書,不必拿着 iPhone,應該也算是生活態度,然後憶及那奇醜無比的香港中央圖書館,確是無言以對。 春漾 新北投 車站牌坊 荷花池 採用不少木材的圖書館 與公園融為一體的圖書館 參訪路旁商店後,繼續在公園內信步而行,看到一間略帶和風的仿英式磚紅色大屋,剛巧屋前草地正在搭建舞台,好像是甚麼月琴民謠祭。從窗戶探望可見不少遊人在內參觀,不過沿着外圍走了半個圈也找不到入口,最像抬頭一望看到不少人在二樓連接着馬路的天橋聚集,想必入口在那邊了。覓路前往入口,原來是北投溫泉博物館,惟遊人眾多,須在門外排隊稍後片刻。進館後,義工提醒大家換上館方提供的拖鞋方能入內參觀。 為路人提供茶水解暑 略帶和風的彷英式大屋 洋溢着和風的設計 近年很少見的字體 二樓入口處 博物館展藏豐富,將北投的前世今生一一娓娓道來,給 Eric 上了一堂地理及歷史課。北投溫泉自台灣日治時期蓬勃發展,並帶起了當地的色情事業,直至政府在七十年代禁止了這些活動,加上種種原因,北投溫泉業漸漸式微。二十多年前一班當地師生撰擬了一封陳情書,其後催生了北投公共浴場保育運動,並獲得時任台北市長陳水扁的支持,最後當地居民及市政府共同努力以博物館的形式傳承北投的溫泉文化歷史,反觀香港的舊區建築,即使是帶有歷史價值的,大部分都終究敵不過時代巨輪,令人惋惜不已。一個不重視人文歷史、不重視自然的城市,真的只是窮得只有錢,就算手裏也許有點錢,心靈卻很空虛。 正在草地為月琴祭搭台 月琴 泡溫泉的地方 彩繪玻璃之一 彩繪玻璃之二 展板提到一種名為北投石的石頭,由日本地質學家在北投溪發現,是一種頗為特別的石頭 (硫酸鉛鋇放射能礦石),綜觀全球各地,僅能在零星地方如北投找到它的蹤跡,故以為名。不過由於過度開採,目前大部分北投石已消失殆盡,除了北投石自然保留區,幾乎只能在博物館一窺其神秘面貌,果然是人怕出名豬怕肥,所以 Eric 還是繼續做個籍籍無名的廢青好了。 磺花 (硫磺結晶) 北投石 含微量放射元素的北投石 參觀博物館過後,沿馬路徐徐上坡向地熱谷進發,不過一路上卻很是好奇,兩旁還有不少建築物,究竟這個距離市區這般近的地熱谷是甚麼模樣呢? 終於來到地熱谷公園入口,小徑林蔭夾道,稍行一會即能將煩囂隔絕於外,恍惚去了郊外似的,然後映入眼簾的是個小湖,再看清楚一點,是個冒着水汽的小湖。 路旁電箱 入口處木牌 北投在原住民凱達格蘭語是女巫的意思,據說原住民看到北投一帶終年冒煙,不明所已,相信是女巫作怪,故此稱呼此地為北投。地熱谷舊名地獄谷,三面環山,自成一角,泉水自湖底源源不絕湧出,看着水汽隨風起舞,心想應該很適合縮時拍攝,不過沒有攜帶三腳架赴台,只好作罷。走到另一邊,剛巧風向一轉,水汽瞬即撲面而來,配上一股刺鼻的硫磺味,格外舒筋活絡,醒腦提神。看着展示牌的資料,心想掉進去應該一命嗚呼的了,水溫達75度,而酸醶值低至 pH 1-2,亦即是胃酸的程度,實在不敢想像掉進燙熱的胃酸會有多痛苦。據說早年曾經容許遊客在湖邊自行煮雞蛋,不過後來礙於安全問題已禁止遊客走近湖邊。 水汽充足 三面環山的地熱谷 日上中天,是時候找餐廳一祭五臟廟,本來行程計劃在滿來溫泉拉麵吃午飯,不過到達門外時已是人山人海,但遠道而來總不能空手而歸,眼利耳靈的 Eric 發現外賣的話不必等多久,結果決定外賣拉麵以及溫泉蛋去對面的公園涼亭開餐,不過缺點是昆蟲倒不少,很令人困擾。Eric 經常給友人形容為機械人,不太懂享受食物美味,所以對 Eric 來說這碗拉麵似乎沒有甚麼特別過人驚奇之處,若然不用大排長龍,不妨一試。 拉麵店 左為溫泉蛋,右為拉麵 台北跟香港一樣,總能隨便找到便利店,而台北的便利店往往比香港大不少,所售商品種類亦因此更多樣化,特別是熱食類更是琳瑯滿目,而且還有座位給顧客舒服的品嚐美食,說着說着,饞食的 Eric 又流口水了。天氣酷熱,在戶外逗留了這麼久,在便利店先行休息一會,順道補給冰凍飲品是常識吧? 台北夜景 在北投停留半日後,隨即乘捷運前往淡水,列車經過北投機廠以及紅色的關渡大橋後,沿淡水河畔奔馳電掣,一路上看着窗外風景,很是寫意。磚紅色的淡水站據說是表達淡水紅毛城的意象,紅毛城由荷蘭人興建,屹立至今逾三個世紀,惟 1668 年荷蘭人自臺灣撤退後,紅毛城輾轉落入不同政府的手中,及至十九世紀中葉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而在 1860 年簽訂北京條約將九龍半島割讓予英國之前,滿清政府與英國曾在 1858 年簽訂天津條約,淡水為其中一個增開的通商口岸,後來英國將領事館設於紅毛城,直至 1972 年斷交方撤館,這樣說來,淡水跟香港也算是遠房親戚吧。 北投機廠 (採用第三軌供電系統) 淡水河岸綠意盎然 淡水站 碰巧遇上淡水環境藝術節,淡水站附近停泊着不少以回收品製成的花車,鮮艷奪目。其後沿淡水老街漫步,兩旁滿是小吃店,遊人定能大快朵頤。走着走着,走進售賣很多兒時常見玩具及零食的童玩反斗城,例如眼鏡朱古力,確是勾起無數童年回憶,然後只能慨嘆一句,小伙子,真的長大了。附近主祀媽祖的淡水福佑宮香油鼎盛,為淡水現存最古老的廟宇,至今仍掛有光緒皇帝御筆匾額「翌天昭佑」,不過看着廟內的 LED 跑馬燈,總覺得有點格格不入。福佑宮內有一碑記,記載着望高樓的歷史,望高樓為臺灣第一座燈塔,由民間在二百多年前集資、營運,九十多年後因淡水燈塔落成而荒廢,最後日軍在二戰時將其拆毀以取用石材,自此只能憑碑記追憶。 花車巡遊 童玩反斗城 眼鏡朱古力 福佑宮 精緻的剪瓷雕 不遠處就是阿婆鐵蛋,不過鐵蛋品牌之爭就不在此探討了,友人買過鐵蛋後,便轉向岸邊而行。烈日當空,暑熱難消,看着路人拿着高高的雪糕吃得津津有味,嘴饞的 Eric 當然也買了一支芒果味巨無霸冰淇淋來品嚐,不過吃得太慢,結果弄得滿手都是融化了的雪糕。碼頭停泊着大河之戀皇后號,外型仿造湯姆歷險記中的馬克吐溫號,船尾紅白相間的明輪非常醒目。隨便上了一部水上巴士前往漁人碼頭,沿淡水河破浪前行,可以遠眺小山崗上的紅毛城,萬綠叢中一點紅,旁邊真理大學禮拜堂更是造型獨特。漁人碼頭附近的情人塔,跟海洋公園的海洋摩天塔差不多,都是迴轉上升的觀景設施, 鐵蛋 大河之戀皇后號 紅毛城、真理大學禮拜堂 情人塔 水上的士再航行沒多久,情人橋這個漁人碼頭的地標亦映入眼簾了。船程大概十五分鐘,登岸後側看情人橋,儼如風帆的流線型橋塔配上斜拉橋設計頗為優雅,相信夜晚亮燈後會更為迷人。站在橋上,可以環視淡水漁港風光,可惜沒有情人跟 Eric 一起走過情人橋。橫過情人橋後,在觀光漁市閒逛,一樓以售賣伴手禮為主,場內反而卻沒有甚麼海產,而二樓則是餐廳,故此沒有上去參觀了。循原路折返,在木棧道上迎着海風稍歇片刻,長達三百多米的木棧道建在防波堤上,景觀開揚,想必是欣賞淡江夕照的上乘之選。 情人橋 斜拉橋 淡水漁港風光 觀光魚市 LOVE 河岸木棧道,遠處偏左白色建築物為淡水燈塔 乘水上的士返回淡水老街,雖然這艘船沒有空調,但卻可以因此不用隔着玻璃拍照,也算是塞翁失馬。沿淡水河邊信步徐行,是一大片曾經惹起不少爭議的草地,這片草地數年前由淡水河填河造陸得來,岸邊的沙洲自此消失,然後憶及政府堅持在具高生態價值的龍尾發展人工沙灘,怎麼有點似曾相識的感覺。 回望情人橋 釣魚翁 金色水岸 一大片青翠草地 疲累的友人說着第一天的行程太充實,不過 Eric 威逼利誘,最終也無奈屈服,乘坐捷運至淡水信義線的另一端——象山站。象山站大堂離地面甚遠,為了減輕使用人士因扶手電梯落差大而引起的恐懼,特設波浪型三段式扶手電梯,中途會有小小的平台作為緩衝,不致好像朗豪坊中庭那條扶手電梯般一望到底,嚇怕不少畏高者。 波浪型扶手電梯 象山位於台北市東部,高 183 米,跟良田坳差不多,而且交通方便,並設有完善的登山步道,故此難度不算太高。由淡水至象山的車程約五十分鐘,抵站之際距離日落不足一小時,希望能夠在日落前上山。登山路線繁多,按照引向象山步道(靈雲宮)的指示向南穿過中強公園,途中碰巧遇上布袋戲,最後在盡頭處左拐上斜,象山親山步道的登山口就在靈雲殿旁邊,指示清晰,加上遊人眾多,相信不難找到。 清晰指示 台北 101 布袋戲,街坊看得津津有味 象山環狀步道導覽圖 (可按圖放大) 象山一帶行山路徑圖 (可按圖放大) 拾級而上,石階上摩肩接踵,相信大多為了象山日落、夜景而來的登山客,故此不會十分僻靜。山雖不高,卻沒太多平路可供歇息,故此仍需不少體力,若要扶老攜幼,或是衣著不太合適,還請三思而行,以免掃興。稍行片刻,回首一望,誠然前文所言,台北摩天大樓不像香港般密集,故此台北 101 一柱擎天,附近樓宇完全給比下去。 難得沒太多人的瞬間 地面的路牌 象山附近的高樓大廈 一柱擎天 據指示牌所言,六巨石離登山口約莫十五分鐘路程而已,故此仍能趕及在日落西山之前登上象山飽覽斜陽晚照台北盆地。週末遊人眾多,要找個開揚位置拍照不是易事,大家輪流在觀景台拍照,拍過好些照片後就跟氣喘吁吁的友人繼續登山。接近山頂的攝影平台當然早已人山人海,插針難入,故此返回六巨石看日落好了,惟須注意附近有座疑似古墓,不少人不知情站在上面拍照,不過還是建議大家莊重一點不要亂踩。 半山觀景台滿是遊人 接近六巨石了 六巨石上已坐滿遊人 密密麻麻的樓宇 天上雲量不少,太陽只曾短暫露面,隨後一直躲在灰雲之後,及至接近日落之際,方見天空泛起一點顏色。在 Magic Hour 淡淡晚霞映照下,華燈初上,信義商圈的商業大廈爭妍鬥麗,不過終究敵不過光芒四射的台北 101。入夜後遊人都紛紛循原路下山,沿途照明尚可,小心點就沒大礙。 夕陽再沒露面了 亮燈了 完全給比下去的毗鄰大廈 一片烏黑的住宅區? 台北 101 未免太高了吧? 燈火通明 下山後,自當要祭五臟廟,最後在便利店研究一番後,啟程前往東門站附近的大來小館 (永康店) (台北市大安區永康街7巷2號) 吃晚飯。來到大來小館,當然要品嚐招牌滷肉飯,不過由於計劃稍後還要去士林夜市吃宵夜,不敢吃得太飽,只是每人吃了碗中滷肉飯,另外叫了一碟黃金苦瓜 (亦即苦瓜炒鹹蛋),味道還好,傳說人大了才會懂得欣賞苦瓜,難道......(掩面) 其後前往家樂福尋找零食時經過建於日治時期的西門紅樓,紅磚外牆的八角形大樓隱約流露出英式建築的味道,跟那個時期在香港的殖民地建築風格確有幾分相似。 滷肉飯 黃金苦瓜 西門紅樓 最後乘捷運北上前往士林觀光夜市,一整天不停乘搭捷運,那張一日票可算是十分划算。夜市錯綜複雜,路徑難辨,其實也不太清楚走到哪裏去,只能以 GPS 稍為幫助一下。夜市瀰漫着令人垂涎欲滴的香氣,美食琳瑯滿目,而友人整天都在苦苦尋覓燒魷魚,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覓得美魷吃進肚中,然後在地底的美食地下街點了在臺灣不能錯過的蚵仔煎,走得口渴,買杯清爽的愛玉檸檬也是不錯的選擇。回到捷運站候車已是十一時許,怎麼行程一天比一天充實,那第三天的平溪線長征該怎麼辦? 士林夜市 蚵仔煎 愛玉檸檬 炸雞排 相關文章: 台北四天自由行 (一) - 日星鑄字行 台北四天自由行 (二) - 新北投、淡水、象山 (上)、(下) 台北四天自由行 (三) - 九份、金瓜石、猴硐 台北四天自由行 (四) - 貓空 路線一覽 Facebook Page 行程日期:2015.10.03 最後更新:201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