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於2009年的紀錄片,由路易·沙凱約斯執導,揭露日本和歌山縣東牟婁郡太地町當地漁民每年屠殺約23000隻海豚的事實,這個數量約是過去日本每年捕殺南極地區鯨魚總數的三倍,並差不多等於全日本捕殺海豚的總量。 隨季節遷徙的海豚每年游經過太地町,漁民先將他們驅趕到當地一處隱密的海灣,用大漁網困住,最後從小船上拿長矛和利刃將他們全部殺死。根據日本農林水産省最新公佈的資料,2007年中,太地町捕殺的鯨豚數量是1569隻,全日本捕殺的鯨豚共是13080隻,其中只有1239隻鯨豚是以驅獵方式,也就是將海豚驅趕到環繞地形圍困的方式所捕殺。 本片導演,前國家地理雜誌攝影師路易·沙凱約斯,在2007年為了拍攝本片,使用了水下麥克風,並將高像素攝影機偽裝成石頭進行暗中拍攝。 本片於2009年1月榮獲第二十五屆美國日舞影展最佳觀眾票選獎,參選電影共有879部片。此外,《海豚灣》還獲得了2010年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片。 本片紀錄瑞克·歐貝瑞(Ric O'Barry)前往日本太地町,嘗試揭露當地獵殺海豚的過程,為此歐貝瑞打造了一個秘密團隊。 歐貝瑞在1960年代從野外捕捉了5隻海豚,經過訓練,拍攝了一套以海豚為主角的電視劇《海豚寶貝》。該電視劇迅速走紅,興起廣大民眾對海豚的喜愛。但名利雙收的歐貝瑞沒有高興太久,因為五隻海豚中的凱西有一天死在他的懷裡。歐貝瑞認為凱西是自殺的,海豚的呼吸是非下意識行為,因為不願再承受被囚禁的巨大壓力,凱西選擇停止呼吸而死。Ric O'Barry因為凱西的自殺事件而驚醒,開始為海豚的生存權奔走世界各地。 沙凱約斯與歐貝瑞會面後,開始在太地町展開行動。太地町位在鯨豚每年洄遊的路徑上,積極發展鯨豚觀光,但實際上,在太地町某處貼滿禁止進入告示的隱密海灣,每到夜晚便上演着對海豚的屠殺。 鯨豚業市場背後的利益來源,除了世界各地海洋公園對海豚的需求,還有對肉品的直接需求,即使海豚肉被驗出含有過量的汞。沙凱約斯和歐貝瑞組成的秘密小組為了揭露此事,制定了周詳的計劃,目的要讓在日本被屠殺的海豚受到世界關注。 「歐貝瑞帶我看過全鎮後,我打電話給太地町的市長和漁業工會,一方面希望取得他們的同意,一方面希望拍攝能合法進行。結果我發現我在自找苦吃:警察24小時跟監我,沒人願意和我合作。獵捕海豚的利潤太大了,任何可能危害這份利潤的事情他們都會想辦法阻止。市長和我說,如果我太靠近海灣,或者接近獵捕海豚的地方,可能會受傷或是有生命危險。」 本片獲得廣大正面迴響。《紐約時報》影評Jeannette Catsoulis評價本片「具備諜報片的驚悚,是獨一無二的紀錄片」,以及「史上最大膽的環境保護行動之一」。其他評論家也注意到本片出色的諜報特徵。《時代雜誌》記者Mary Pols讚賞本片「相較之下,不可能的任務這種荷里活電影跟小孩子扮家家酒沒兩樣」。《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記者Peter Rainer則稱本片是「真實諜報電影的崛起」。影評網站爛番茄統計27人的觀點,其中有九成五的好評,據此做出評論「雖然是單方面的紀錄觀點,本片在揭露日本屠殺海豚此事上,依然展現出完美的精準和懸疑度」[14]。以大眾口味為基準的電影網站Metacritic綜合26篇評論後,本片獲得82分的高分。 《衞報》電影版部落格(The Guardian Film Blog)上,David Cox對本片做出比較負面的評價: 「為什麼我們要付錢買想法?因為我們喜歡。就算我們想看狗血宣傳,狗血宣傳也可能拍得一級棒。海豚灣輕易達到好看的標準。本片的教義傳達十分成功,也叫人困惑。如果貪婪的企業和無休止的碳排放在威脅人類生存發展上已經夠叫人頭痛,我不懂為何還要花心思去管一群鯨豚類的死活。本片的發言人根本沒搞懂,就像他說過的,西方人吃牛,東方人吃海豚,有何差別?」 電影線條(Movie Line)的Michelle Orange評論: 「我們該相信多少這種電影(指本片)?作為宣傳手法,本片非常出色;但就一個深層、複雜,需要深思的良心議題來說,本片精心刻意的雕琢以及過度的激情都指出:買者當心!」 英國雜誌Spiked的記者Brendan O'Neill則碰觸了本片較少人討論的種族議題: 「本片將日本人塑造成一群被抑制的、無法明辨是非的種族:螢幕上,雜沓的日本民眾在五光十射的城市中心流動,這些人的移動、上下班,被簡化成無意義的機器運轉。影片告訴我們:日本人相信,冒出頭的釘子會被打平,換句話說,日本文化是沒有思想的集體工廠。在過去,老派美國種族主義者視日本人為老鼠,而現在,新的反主流文化美國人卻將日本人看作商界無意義之競爭中的成員。太地町的漁夫(抱歉,我該說那群拿長矛屠殺海豚的瘋子)在此片被描繪成最壞的一班人。本片把他們去人化的程度令人擔憂。」 本片亦在2009年東京國際電影節中亮相。雖然是附加展出,沒有列在官方電影手冊參展片中,海豚灣的票仍然一早就被搶購一空。 本片在澳洲上映後,布隆姆郡(Broome)的郡議員於2009年8月一致通過斷絕他們和太地町的姊妹市關係,除非太地町終止對海豚的屠殺,但該郡於同年10月將決定推翻 日本海豚獵捕季節每年9月1日開始。受到本片帶來的群眾壓力,2009年的獵捕季節延後到9月9日[23]。當天捕獲的海豚中,除部份販售給觀光產業外,其餘70頭瓶鼻鯨都被放回海洋。但在同一天,另外有50頭鯨魚被盜捕宰殺,送往漁業市場販售。雖然日本的捕殺政策目前還不明朗,海豚灣一片對日本從事鯨豚獵捕的漁夫來說,確實已經造成衝擊。 2010年預定在日本上映,但是由於右翼團體的反對,三家戲院已決定放棄上映。剩下的23家戲院會播出,但日期未定。至今《血色海灣》只在2009年11月的東京影展上播放,不過原先也遭到拒絕。對此,數十名日本知識份子、記者及電影導演發表聲明,以言論自由為原則,反對禁止播映《血色海灣》,並支持淪為威脅對象的戲院與民眾。2010年6月18日,日本影片分享網站NICONICO動畫則進行了線上首映。 2011年2月28日前後,該片導演路易·沙凱約斯在海洋保護團體的協助下,向該町內約1400戶人家、町政府、漁業協會寄送了電影的DVD。沙凱約斯表示「全世界數百萬人從太地町得到的教訓希望也能讓當地的居民們知道。DVD是給太地町居民的一封『情書』。」 橫掃各大影展、以挑戰官民的探險實錄榮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海豚灣》,由Richard O’Barry一手策劃。他,曾經是世界頂尖的權威海豚訓練師,在六十年代培訓當時美國流行的電視劇集《Flipper》中5隻可愛的海豚,直至《Flipper》中海豚的死亡,突然讓他意識到馴養海豚為人類提供歡樂,原是一種殘酷的行為。 Richard O’Barry開始為海豚的自由生存奔走世界各地,聯同《海豚灣》導演Louie Psihoyos及一群保育人士,包括潛水專家、電影特技、DNA科學家,組成保育「特種部隊」,不惜冒著被殺或被捕危險突破官方防線,潛入日本太地海豚灣,偷拍當地漁民屠殺海豚的暴行,目的是希望讓全世界包括日本市民知道這個隱藏在太極海灣多年的驚人真相。這隊拍攝團隊為避開日本漁民的阻撓,利用最先進的科技、隱藏在假岩石裡的攝影機及收音麥克風,深夜摸黑拍攝,苦戰三年,才完成現場偷拍實錄,赤裸裸的以鏡頭剖析日本漁民屠殺海豚謀取暴利的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