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分享: 一直以來,大部份的教育都很少著重提及兒童在情感上的發展與培育,我們大都只期望兒童能乖巧聽話、少發脾氣、開開心心的成長便好了。故此,情感的發展,除非孩子有嚴重的情緒問題,否則,這課題永遠是被列為最後的一環。 然而,近年來,不少教育研究都提及了情感對孩童發展上的影響,這包括了兒童的學習、個性,甚至長大後待人接物處事態度等等。此書以實例解析零到四歲的嬰幼兒在情感發展上的六個階段特徵,同時提出家長對各個性的孩子的影響層面。 ~此書可於圖書館借閱~ 或許,各家長們都可能因事忙,未必有時間詳閱此書,也容我花點篇幅來抽取部份與大家分享: 1) 也許我們經常聽老人家說: "初生BB喊唔好抱呀,你越抱佢就會越喊㗎!" 以往,我們也對此供認不諱。因為根據行為學派(Skinner)的理論,我們抱這行為令到BB得到喜悅,所以BB下次為了找我們抱便會再哭了,這無形中在「嬌慣縱容」孩子吧。但這書的作者卻認為這個舉動能平靜BB的內心,感覺到你對他的支持,建立與人的互信感覺,當BB能持續地得到別人給予的溫暖平靜,自然的孩子成長以後便能處於較平靜的情緒,與父母所建立的關係更為親近,且與人的互信的關係,亦有助成長後與人社交互動上的發展。 2)很多時,我們也習慣於「要求」孩子快樂,當見到兒童哭了,我們自然會說:「唔好喊,我唔鍾意你喊。/大個啦,唔准喊。」等壓抑了兒童情緒的字詞。其實,傷心、嫉妒、生氣等負面情緒會產生是如此正常的事情,就算是成人,如你如我,也不期然會因事而出現種種的負面情緒。所以,當孩子出現負面情緒了,成人卻只會禁制著的說:「你唔可以嬲、唔可以唔鍾意、唔可以喊⋯⋯」等等,只會壓抑了他們的情緒表現,這可使成長以後在情感上出現問題,例如會覺得出現負面情緒是不對的而有內疚感又或產生更極端失控性的情緒表現。故此,最好的方法反而是家長與孩子去接納情緒,讓情緒得以好好的抒緩了,再學習自我調節(regulation)的方式。 例如:~孩子哭了,家長可以對他說:「你唔開心,係喎,媽媽知道,知道你好唔開心,你可以喊一陣。」媽媽可伴在旁,輕撫孩子的背或肩膊,待平靜以後,才與他分享不快的事情或找回快樂。 ~孩生生氣了,家長可以對他說:「媽媽知道,你而家好嬲,不過嬲都唔可以掉嘢,你可以掉住個攬枕坐埋一邊。」每當生氣了,因著生理上的反應我們總會很想找個東西發涉,給予攬枕就是希望能借用攬抱枕頭的動作,將肌肉放鬆訓練來降低生理反應,以提高個人的自我控制感。這時媽媽可走開該孩子獨自冷靜,待孩子平靜過來後,才與他分析事情及提出處理的方法等。 緊記,孩子的情緒必要處理。在負面情緒出現時,家長可反覆表示:「知道孩子出現負面情緒了。」,並簡單說明孩子現時可以調適情緒的行為,如坐在一旁。因負面情緒爆發以後,我們的腦已充斥負能量,所以這時別人說的我們都聽不到,所以家長切記在這時說教、講道理,這時候最應該做的,就只有清晰簡單的說明孩子現在可做的。而那些道理、說教的就待他們冷靜以後再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