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文豪果戈里(Nikolai Gogol)曾經説過:「當歌曲和傳說緘默的時候,只有建築在說話。」 到了羅馬,我才心領神會這動人佳句。 古羅馬人不但驍勇善戰,更長於建築工事,對西方建築貢獻良多,影響至今。他們其中一項最大成就,就是發明混凝土這重要的建築材料。羅馬人用水尼、水、石灰、砂和石頭一起混合,形成混凝土的雛形。比起其他材料,混凝土的好處是較堅固及成本低較低,除用作防禦工事外,混凝土亦是城市各建築不可或缺的材料。公元64年尼綠(Nero)執政時期,羅馬發生了一場通天大火災,這場熊熊烈火燃燒了整整6天,羅馬城處處焦土,建築物也蕩為寒煙。有文獻記載,指是暴君尼綠使人縱火,不過有不少史學家否定,火災原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謎。無論如何,經過那場大火浩劫後,羅馬急需重建,混凝土至此被廣泛應用到市內各大小建築及城市建設,後來帝國各個省份及殖民地也相繼效法。 古羅馬的混凝土建築在市內俯拾皆是,如圖拉真市場(Trajan's Market)、萬神廟(Pantheon)、競技場(Colosseum),又例如羅馬廣場(Roman Forum)上的提圖斯凱旋門(Arch of Titus)、塞維魯凱旋門(Arch of Septimius Severus)和維納斯與羅馬神廟(Temple of Venus and Roma)等。 花無百日紅,世上也沒有永恆,帝國也有落幕的一天。曾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不列顛,本島上的蘇格蘭也在鬧獨立。不論羅馬帝國的建築如何堅如磐石、如何金碧輝煌、如何雄偉壯觀,現在僅剩餘一片片殘垣斷壁、滿目蕭然、面目全非。 羅馬廣場上到處是破牆、碎石、斷柱、殘拱,留下了歲月的印記,加上雜草叢生,在夕陽殘照下,更顯蒼涼悽美。帝國生命雖逝,但靈魂猶在。在廣場上踱步,發思古之幽情,想像盛世時的巍峨雄偉,氣勢磅礡,撫摸那斷壁殘牆上的裂痕縫隙,妨似和帝國的靈魂說話引人無限深思。比起完整的美、無瑕的美,此缺陷美、瑕疵美更令人留戀、陶醉。因為缺陷和瑕疵美令人明白春去秋來、花開花落、生老病死,故此要把握現在。 或許這個原因,歷代亡國詩詞令人總令人痛徹心扉,難以忘懷。例如李後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也是他寫的,詞曰: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另一亡國之君,宋徽宗趙佶也寫了一首《醉落魄·無言哽噎》,詞如下: 無言哽噎。看燈記得年時節。行行指月行行說。願月常圓,休要暫時缺。 今年花市燈羅列。好燈爭奈人心別。人前不敢分明說,不忍抬頭,羞見舊時月。 唐代詩人杜牧的《泊秦淮》也膾炙人口: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最悲壯要數西楚霸王項羽的《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相比亡國詞,那些意氣昂揚、建國立業的詩歌似乎廖廖可數,我僅想起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此歌雖豪情萬丈,意境卻差遠了。 珍惜眼前,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筆者與大家共勉之。 我的博客 http://tanedward.wordpres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