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數字,2020年本港新增癌症個案達34,179宗,即表示有逾三萬個家庭正踏上抗癌之路。患癌帶來的身心煎熬不單影響患者,連帶家人的情緒也飽受折磨,假如家中有幼童的話,弱小心靈更可能因為無法承受癌症為家中帶來的轉變而受到影響,甚至留下成長傷疤。香港癌症基金會「彩虹會」致力支援因家人患癌而受影響的5-17歲兒童及青少年,專業團隊包括社工、藝術治療師和臨床心理學家,會擔當家長和孩子的溝通橋樑,給予他們情緒支援,解釋家人患癌的情況和紓緩孩子的憂慮。而透過藝術治療,可協助孩子探索內心,疏理情緒困擾,化解情感衝突,改善人際關係。「彩虹會」於4 月23日舉辦「彩虹會藝術治療工作坊體驗日」,讓家長及孩子親身感受藝術治療的力量。 孩子懂得抒發情緒 重拾親密母子關係體驗日邀請了「彩虹會」服務使用者迪雅作過來人分享,她親述自己與孩子積極參與不同活動,包括親子藝術治療、親子關係增潤小組、體驗活動如紮染、流體畫等等。迪雅亦透露當中的藝術治療工作坊如何幫助兒子抒發情緒,及慢慢重建她與兒子的親密關係。迪雅2019年確診淋巴癌,治療期間正值新冠疫症爆發,為免感染新冠後發燒,影響治療進度,她決定自我隔離,減少親近當時就讀幼稚園的兒子,結果影響了溝通。親子關係變得有距離,兒子情緒波動,甚至因為不明白而拍打迪雅身上的喉管。迪雅其後主動聯絡「彩虹會」尋求幫助。經評估後,兒子獲安排參與藝術治療服務,最後總共上了28次的個人藝術治療工作坊及12次的兒童藝術治療小組,亦曾經與兩母子一起參加親子藝術治療工作坊。兒子在參加活動後情緒大為改善,懂得透過語言表達不同情緒,加上在其他「彩虹會」活動認識了很多同路人新朋友,性格變得開朗。 藝術治療師帶領 經歷心靈療癒之旅為了讓家長及孩子親身感受藝術治療的力量,「彩虹會」藝術治療師蘇姑娘(Abbie)在體驗日即席帶領參加者透過藝術創作來表達感受和強化親子溝通。藝術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方法,在藝術治療師帶領下,參加者在一個安全而保密的環境中透過不同藝術媒介,以適合自己的節奏進行創作,從而探索內在的自己,釋放內心諸如恐懼、糾結及焦慮等負面情緒,重新發現生命的轉機,為生命歷程賦予不同的意義。藝術治療師Abbie解釋:「藝術治療適合用於不愛透過語言表達自己的孩子。透過創作及互動過程,圖像理解,我們可對孩子敏感而脆弱的內心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更明白他們的傷痛和爭扎。」 在藝術治療師Abbie帶領下,以「當身體不適時」為主題,家長與孩子合力運用紙張、鈕扣、布塊等物料製作玩偶,並以這玩偶為引子,鼓勵孩子抒發對於身體不適時的感受,以及當家人身體不適時,如何互相支持,紓緩不適的感覺。 「彩虹會」社工簡姑娘(Hazel)表示,大部分持續參與藝術治療的孩子在情緒及人際關係方面都得到顯著改善。「很多個案最初情緒低落、難以表達感受及想法、甚至有負面的行為。透過藝術治療、遊戲、家庭輔導等,更能幫助他們利用言語以外的方式表達自己。」 香港癌症基金會建議如家人患癌而影響到家中兒童或青少年,家長應該適時向外尋求支援,協助他們重拾笑容和信心,一家攜手面對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