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如何開始─Anita 聾人的世界,跟我們健聽人的世界,相差很遠,遠得我們根本從頭到尾,沒有察覺。 單只有手語這一樣嗎?不不不,還有很多其他。Anita不光自己是聾人,連她妹妹,爸爸,媽媽一家四口,全是聾人。談聾人經驗,當然要找她。 「從小,人們就覺得我特別可憐,說我自己是聾的也算了,連家人都一樣,那真不幸。」Anita說。 只有百分之十的聾人來自同樣是聾人父母的家庭,那時候,Anita的價值觀很簡單:「聾人很不幸,健聽人才是正常」,她從小就自卑:「連家人都是聾的」這思想揮之不去,學校同學還欺負她,被起花名,叫她「聾人」,連叫三次,嘲笑父,母,自己。直至今天,Anita都忘不了那種難受。 可是,放學時,媽媽來接,Anita發現自己跟家人用手語溝通,了無障礙,還天南地北的談得很高興,母女關係親密。其他聾人同學呢,由健聽家長來接,雙方用口語,無法理解,指手劃腳老半天,總無法說清楚。 在外面世界被嘲笑,在家裏卻過得很愉快。Anita在這種迷惘的狀態下生活了好多年。 我可以嗎? 是過了很久以後,世界又有了一點進步,Anita才接觸到新的觀念:聾人是少數群體,而來自聾人家庭的那百分之十,更罕有。Anita出生開始便跟家人用手語,純熟程度屬於頂級,是語言學家爭相研究的對象,也是手語教師的不二人選。 「下?我?我去當老師?」我可以嗎?我可以嗎?第一次被邀請時,Anita只知道害怕,做了二十多年「可憐的聾人」,第一次教手語,對象是一群教育局的官員,上課時,有頭有面的幾十隻眼睛盯着自己,嚇得腳震。奇蹟似地,Anita被讚教得好,就這樣,一班接一班教下去,Anita用她的天賦的自然手語,加上活潑的課堂解說,打動了很多對聾人和手語好奇的健聽大眾。 現在,Anita是獨當一面的香港手語老師。她創辦了自己的公司,獨立營運,也在很多機構兼職教手語。近年,有大學要做手語教材,請她協助研究。連電視台也開始推廣手語了,找她當中文及手語的翻譯。她的工作,接來接去都接不完。 是經過提醒,Anita才發現這多年來,奇詭的變遷:「對,以前很自卑,現在很自豪。」 「還有,以前一家人上街,很害怕,盡量不敢讓外人看到我們打手語。現在,知道用手語是我的權利,不用理會其他人怎樣看。」 跟世界對話 Anita自小活在聾人家庭,用手語,那她是如何看我們「有聲音」的世界? 「用你們目光看我們聾人,當然覺得好奇。而我工作,生活,常常都接觸健聽人,沒什麼特別。」因為教手語,Anita認識了很多健聽好友,原來健聽人喜歡講「潮語」:什麼「hea」,「滴汗」,「O嘴」,聾人因為從沒機會聽人家講過,所以不知道。Anita愈學愈有興趣,常常「你教我潮語,我教你手語」這樣交換。 參與了「對話體驗‧無聲」後,Anita又認識了多一點:「哈,原來很多我們聾人自小就用身體動作,健聽人會覺得那麼困難。」 「如果有機會跟當年嘲笑你的同學再見面,你會說什麼?」 「不知道,沒想過。」Anita仍是有點茫然地道。同一個人,如何從「我很可憐」的心態來到今天的「我以此自豪」?那是要怎樣走的一條路?如此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觀,如何對話?這,大概是窮一生都答不完的問題吧。 ---------------------------------- 『青少年及兒童繪本創作比賽2016』 讓小朋友同青少年於「黑暗中對話」親身體驗殘疾人士生活,加上無限創意,出版自己創作嘅繪本義賣為殘疾朋友籌款! #storybook2016 #NuSkin #DialogueExperience #ohmykids#DiDFoundation #林海峰 #商業電台 #白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