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接收的一切訊息皆是經過視神經傳達至大腦中樞神經才能看得清楚。視神經視的傳遞路徑較長而且由於周圍有顱骨和腦組織圍繞而致空間相對狹窄,因此,若傳遞路徑中某個位置發生病變,則有機會出現占位性病變,壓迫視神經,不但會影響視覺的傳遞,甚至可能令視神經細胞發生退化萎縮,影響視力。 希瑪眼科中心稱:視神經萎縮並不是一個疾病的名稱,而是泛指任何疾病引起視網膜神經細胞發生病變甚至死亡,而致使視網膜的視神經層變薄的一種病理改變。視神經細胞若發生退化死亡,則不能再生,因此,視神經的病變可能會引致不可逆的視力損傷,甚至失明。 一、多數患者視神經萎縮早期並無明顯症狀 如果可以及時發現早期的視神經病變,在細胞死亡前給予治療,仍有可能使得損傷的視神經細胞恢復活性不致死亡從而挽救視力。由於視神經的萎縮多數沒有明顯的症狀,很多病人可能並沒有自我意識的疾病的發生,而眼科醫生在檢查時,可以通過檢查眼底,直接清楚見到視神經的前端,即視神經乳頭,從而可以幫助診斷。 二、視神經萎縮的的表現症狀有哪些呢? 視神經萎縮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視力減退,視野出現變化(視野缺損、生理盲點擴大等),由於視神經受損的位置不一樣,其所造成的視野缺損形式也不同,因此不同形態的視野變化也能夠幫助判斷視神經受損的位置。另外,病人還可能出現影像顏色或者大小改變、眼球疼痛、眼前景物明顯變暗等症狀。 醫生檢查眼睛時,可以見到病人的視神經顏色變白,做眼科影像檢查時,可以見到視網膜神經纖維層變薄,相關的眼科檢查還包括視野檢查以及眼電生理檢查等。 三、視神經萎縮如何治療? 並不是所有視神經萎縮都能夠通過治療恢復,如先天性或遺傳性的視神經萎縮,目前就尚未有有效的治療方法,而若是由外傷、炎症、或腫瘤壓迫等引致的視神經萎縮,還有機會通過治療引致神經萎縮的疾病,防止進一步的視神經傷害及已經令受損的視神經細胞有機會修復,但已經死亡的視神經細胞則一般無法重獲活性。 四、針對不同視神經萎縮病因 治療的方法也不同 (1)血液迴圈障礙所致的視神經病變:發病多在40歲以後,與多種原因有關:如高血壓、動脈硬化、糖尿病、動脈狹窄等。 由於血液濃度增高,血流緩慢而造成血栓,引起一支或數支供應視神經血液的動脈發生堵塞或流通不良,而使視神經全部或部分失去血供引起視力下降或視野缺損。在注重全身病的治療基礎上,可以考慮增加眼部血液迴圈的治療。 (2)外傷所致的視神經病變:頭面部的外傷,可造成顱骨骨折、顱內血腫、視神經挫傷等,這些都可能導致嚴重的視神經萎縮,甚至導致失明。 因此在積極搶救治療原發病的同時,要想到視神經萎縮的發生,要同步治療眼部病變,這樣對眼病的控制和預後都是很重要的。若因腦部腫瘤所致視神經萎縮,應考慮行手術治療切除 (3)炎症導致的視神經病變:由腦膜炎、視神經乳頭炎、球後視神經炎而導致的萎縮要爭取儘快控制炎症,而視網膜動脈栓塞,特別是中央動脈栓塞,亦可以繼發視神經萎縮,必須盡可能快到醫院急診處理、搶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