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是中國史上一個劃時代歷程︰從帝制走向共和、軍閥割據到國共內爭,由共抗外侮至兩岸對峙,乃至新中國成立後,從百廢待舉的困局,到國富民強,成就廿一世紀的經濟奇蹟;這百年間的國難與挑戰孕育出一群與家國憂戚與共的革命志士。他們所遺留下來的作品反映了當時社會動盪及人事變遷。一新美術館推出全新展覽「共載風華:二十世紀革命志士手澤」,展出91組展品,類別豐富,分別有書法、繪畫、信札、手稿、海報及印章等,承載了近百位志士在面對家國危難與個人困逼中,展現的無私愛國情操與創新的革命精神。展期由2021年10月29日至2022年1月15日。 是次展品包括︰1) 主張民主與科學精神的新文化刊物《新青年》編輯之一的李大釗,於1921年寫給另一編輯胡適的手札,記錄了當年《新青年》創辦人陳獨秀擬將《新青年》的編輯部遷移至廣東,而胡適則堅持留在北京;2) 民國時期民生困苦,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不例外,在「致張一渠手札」中,可以看到一位知識份子如何巧妙地請求友人施以援手;3) 抗戰時期留傳下來的戰地壁報「大家看報」,為國民革命軍第八集團軍三位隊員編製,文宣鼓勵軍民合作之餘,也規勸婦女放小腳,從中可探知戰時軍民生活點滴;4) 在抗戰勝利在望之際,宋慶齡於致友人梁夫人的英文打字信函上,以中文親筆添上「勝利紀念!」字樣,激動心情躍然紙上;5) 趙延年以木刻版畫記載了宋慶齡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名義,與時任北大校長蔡元培、知識份子楊杏佛與魯迅,到德國領事館抗議希特拉殘害無辜、壓迫學者的惡行;6) 聞名中外、懸掛於北京人民大會堂、經毛澤東主席親題「江山如此多嬌」的同名巨畫,畫上的鈐印,就是由齊燕銘操刀的六字篆刻。此「江山如此多嬌」巨型壽山石印章於展覽中展出;7) 著名畫家傅抱石的畫作流傳甚廣,然而其存世書法卻甚為罕見,是次展出的書法作品「紅色接班人」,乃呼應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時代環境之作。 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表示:「二十世紀的中國知識分子,他們在學界、文化界、政界等領域發熱發光,為國抗敵,為民解困,盡顯不屈不撓的精神。今年正值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我們期望參觀者可從展覽中一窺這些學人志士的事蹟,藉此加強對當代中國歷史的認識,並提高大家的愛國精神。」 一新美術館位於香港九龍觀塘海濱道165號SML大廈4樓。開放時間為星期二至星期六,上午10時至下午6時。星期日、星期一及公眾假期休館。免費入場,歡迎參觀。點擊圖片放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