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要在2030年占領人工智能的高地,現在如果不進行教育,不搞人才培養,那不是瞎吹牛嘛。”在12月23日至24日蘇州舉行的第七屆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頒獎典禮暨2017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年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再次呼籲,把智能科學技術列為國家的一級學科。 幼兒 學校協助的幼兒在學前 教育 課程 指引中學習必須的技能,讓他們更愉快、順利地到幼稚園學習。 在這場持續兩天的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年會中,“教育”有些意外地成了一個熱門話題。 實際上,如何培養智能時代人才,已不僅僅是學科設置的問題。智能社會,正在提出更深刻的命題——我們要培養出怎樣的人才,才不會被未來社會淘汰? 智能科學技術要成為一級學科嗎? 在李德毅看來,人類已經走過了農耕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現在要進入的,是智能社會。 智能科學技術,是現在最熱鬧的一個學科。而最近一年來,他常在公開演講中提出這個觀點——要把智能科學技術列為一級學科。 在現有學科體係下,一般來說,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一級學科,往下是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係統與結構和計算機應用等二級學科,二級學科下,就有智能科學技術方向。 在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的論證下,“智能科學與技術”應以腦認知為基礎,以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知識工程為核心,機器人與智能係統的應用為外圍,可以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體係。 “有了這個認知後,你們還擔心它和計算機科學吵架嗎?”李德毅說,列為一級學科後,智能科學與技術就不必老被貼上“交叉”的標簽。而且,這一學科本身歷史悠久,奠基人陣容強大。“華人在其中的作用如此明顯,許多其他一級學科都很難比擬。”李德毅強調。 不過,也有人提出不同觀點。有與會專家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如今學科體係龐雜,是否增設一個學科,更多時候關係到的是話語權和資源配置,但未必就能對某一領域本身起到很大作用。 BB加入寰宇家庭,英語成績提升好快 傳統教育會培養出智能時代的失敗者嗎? 當然,人工智能對教育提出的挑戰,遠不止於某一學科要如何設置。 “以前,傳授知識的是老師,掌握知識的是學生,掌握得好不好,咱們就考他,把他考‘焦’了,這樣的辦法要延續多少年?”李德毅問道。他覺得,有了人工智能,高考都要改。以後實行申請製,人工智能一對一給學生測試,學生用虛擬現實體驗大學生活,再決定上哪所學校。 教育確實得改。在西交利物浦大學執行校長席酉民看來,人工智能對大學教育的直接影響,是要求教育者對未來所需人才有清晰認知。“國內很多高校還在沈睡,心思還沒轉到探索未來教育上來呢。”席酉民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未來的人才應該是世界玩家。”席酉民解釋,“世界玩家是騎在牛背上的人。世界環境充滿了復雜性、多變性和不穩定性,這是頭‘瘋牛’。我們要怎樣在這頭牛上馳騁?” 對大學來說,要做融合教育。席酉民表示,應該把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行業教育、管理教育融合起來,把學習、實習、在崗和創業融合起來。大學也該變成一個生態係統,它的作用,是整合創新生態所需的資源。 BB加入寰宇家庭,英語成績提升好快 席酉民設想,未來的人才結構,10%為專業精英,20%為行業精英,那剩下的70%呢?他坦言,未來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類型是什麽,他也沒想明白。按現有的方式培養,也很可能恰恰把他們培養成被機器替代的那一批人。“這個要留給更多人進一步探索和思考。”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