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台重播2016年的電影《遇見你之前》( Me Before you ),情節浪漫感人,賺人熱淚。內容提及「安樂死」這敏感議題,令人反思生命的意義,但當年在各地首播時,曾引起一些爭議。男主角 Will 本來是典型的人生勝利組,有家底,又高大俊朗、年輕有為,而且性格好動,熱愛挑戰刺激的活動。卻因一次交通意外,導致脊髓嚴重受損,從此喪失頸椎以下的活動能力,因此性情大變,一蹶不振,甚至萌生接受「安樂死」的念頭。他的父母都深愛着兒子,想法卻各走極端:爸爸忍痛贊成,因理解兒子的痛苦與渴望得到解脫的心情;而媽媽就實在捨不得,便請來特別的看護,希望令兒子重拾生存的意義。女主角 Lou 是個平凡的女子,在溫暖的家庭中長大,性格樂觀、簡單率性,惹人喜愛。在機緣巧合下,成為了 Will 的看護,由最初的不被接納,到互生情愫。劇情發展到這裏,大家都以為她會令 Will 打消求死的念頭,誰知事與願違。Will 一方面始終接受不了這種被動的人生,日常生活完全要被照顧,十分無助及失去尊嚴,依然眷戀着「遇見你之前」的模樣;另一方面,他亦因爲愛身邊人,不想成為大家的負累,認為各人要活得更自由、更精彩,應該去尋找自己的夢想,他的精神會永遠陪伴走每一步。這的確是人生選擇的重大交叉點!但,不是能活着已是最大的祝福嗎?只要能活着就有無限的可能性嗎?不斷進步的醫學科技終可幫忙嗎?情緒及心理治療凑效嗎?此外,男主角有沒有想過他死後,身邊人會有多傷心與遺憾呢?但,與此同時,我們有否從病患者的角度出發呢?他每分每秒的時刻是怎樣度過的呢?筆者當然好想好想他會選擇活着,不是純粹為身邊人而活,而是為自己而活,盼望一天有奇蹟降臨,同時利用科技令生活更有趣、更方便。其實世界各地都有不少勵志的真實故事,不過,能成為成功的例子實在不易,我們仍然需要多體諒和關顧社會上有需要的人及其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