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西醫梁文深: 一個西醫師轉做中醫的心路歷程 時間過得真快,從台北醫學大學畢業到現在,匆匆地過了二十多年。回顧這段時間裡,從事西醫的臨床工作,苦悶多於快樂,沒什麼成就感。所幸十多年前有機緣參加中國醫藥大學舉辦的中醫學分班,從此逐漸地改變我的人生。九十六年初考上中醫高考後,毅然向亞東醫院辭職。經過休息半年來思考自己未來的走向後,決定放棄西醫優厚的待遇,轉型做中醫,以全人照護為己志。 我之所以會從西醫轉換到中醫,主要有五個因素: 第一個原因是矛盾跟無奈。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可是我以前在西醫看門診的時候,所做的卻是已所不欲,反施於人,怎麼說呢?因為自己不吃的西藥卻不得不開給病人吃。 一般門診有三大族群的病人,一個是疼痛、一個是感冒、一個是慢性病。對於疼痛的病人我除了開止痛藥,非常疼痛的病人打止痛針以外,我做不了任何事情來減輕病人當下的痛苦;而中醫卻可以透過簡單的推拿、按壓穴道或者針灸來改善最少七成以上的疼痛。甚至更妙的是,可以完全不碰觸到病人的疼痛部位,利用遠端的四肢或原始點即可解決疼痛。看到病人在一瞬間解除疼痛的表情,其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 對於感冒,西醫的教科書,認為是不需要治療自然會痊癒,所以一般門診所開的,就是你有咳嗽就開咳嗽藥、有發燒給退燒藥,打噴涕、流鼻水就開抗組織胺都是針對症狀下藥;有的醫師,為了爭取療效會例行性開立抗生素,造成日後嚴重的抗藥性,甚至為了達到神效而開立類固醇,造成許多後遺症。感冒在中醫被稱為外感,外感是我們人體感受到外邪,而外邪就是我們由大自然環境所感受到的風、寒、暑、濕、燥、火六種現象,如果進到體內傷害到身體,就稱之為六邪。而我們平常所說的感冒,就是感受到風邪或寒邪為主。只要能掌握這個重點,在剛開始感冒還沒發病之前,喝個薑湯,就能夠預防感冒;如果是症狀已經出現了,如發燒、全身痠痛、流鼻涕等,只要透過一些藥方來把風寒邪逼出體外,就能夠得到立即的治療效果。 第三類族群是慢性病,西醫對慢性病的治療,猶如被判了無期徒刑一般地一輩子都要用藥物控制,沒辦法斷根;而中醫對慢性病的治療只要能夠掌握寒熱虛實瘀及尿毒等體質來做調整,即使是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甚至自體免疫性疾病等等,都可以根治的。 第二個原因就是無力感。我學醫的初衷,就是希望到任何一個地方,尤其是落後的國家,醫藥沒那麼齊備,我還是可以就便幫助病人解決問題。可是學了西醫走入臨床之後才發現,只要我離開醫院、診所,沒有那些精密的先進的醫療設備,我就成了一個癟腳醫生。西醫的檢查需要依靠精密的儀器,治療也需要靠抗生素、止痛藥、類固醇、安眠藥之類的。可是學會了中醫,走到天涯海角,甚至是很落後的國家、很落後的村落,我們都可以透過中醫的推拿、穴道的按壓跟針灸來舒緩疼痛,用很自然的草藥或是中藥就可以治療疾病。 第三個原因是,西醫所思、所做的經常是違反大自然法則,與生活格格不入。西醫是從歐美文化的基礎之下發展出來的,所以與歐美人士的生活型態、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大魚大肉,青菜吃得很少,再加上喜愛冰飲。可是冰帶來給我們身體的遺害是非常大的,它可以讓我們新陳代謝變緩、血液循環變慢,神經收縮,肌肉痙攣,導致種種的肌肉痠痛跟五臟六腑的病變,再加上油炸炭烤的料理方式,造成西方飲食文化的後遺症,就是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以及心血管疾病像是心肌梗塞,還有更嚴重的是煎烤炸過的肉已經變質,進入體內後,加上冰冷的水,很容易使我們的細胞癌化。 西方醫學只提到所謂的保健,無所謂的養生,保健跟養生有基本上差異。養生是必須要順著大自然的定律來生活,不能夠有生活飲食方面的偏差;既然知道冰飲會傷害身體,就必須要避開它,煎烤炸的肉食文化,也使得我們身體產生很不好的變化。中醫提到的養生,除了飲食、作息要徹底改變以外,還需要學習瑜伽(拉筋)、太極拳、氣功及內觀等功夫來調養身體。 第四個原因是,無法認同西醫治療病人的手段。他們是把疾病當作敵人,要消滅它,寧可錯殺一百,不能漏放一個。把病人的身體當作戰場,使用很毒的藥,諸如會傷害身體的抗生素、止痛藥、類固醇、安眠藥之類,來加入人體這個戰場,來廝殺敵人(疾病、細菌、病毒等),麻醉我們人體。中醫講求陰陽要平衡,任何疾病的產生,都是因為我們違反大自然定律,違反人體這個小周天運轉而產生的。所以要治療疾病的同時,除了治標以外,還要根本調整個人已經變質的體質,才能根治疾病。而調整體質,一定要從陰陽這個中醫核心概念發展出來的表裡寒熱虛實,這幾方面去作調整,讓我們人體得到陰陽平衡,疾病得以根除。 第五個原因是,要救我自己的身體。急診室的醫師因為工作壓力非常大,又要輪大夜班,許多同事上班要靠喝咖啡來提神,下班要睡覺卻睡不著,需要靠安眠藥來助眠,壓力太大造成胃痛,經常要靠胃痛來止痛,長期下來只會傷害身體;雖然我都堅持不用這些藥物,僅藉著拉筋、靜坐及練氣來放鬆、舒解壓力,但是長期的高壓力之下,我的身體還是每況愈下。我知道我必須及早透過中藥和中醫養生的方法調理自己,唯有保持自己身體健康才能够幫助更多的人。 如今從西醫轉到中醫的領域,發現中醫師的能力參差不齊,多半的中醫師偏重於傷科,對內科的信心不足,無法扭轉一般人的觀念『感冒發燒看西醫』,對慢性病也没有很好的突破,因此只能停留在調養身體的階段。 經過多年向資深的中醫師學習,突破了許多個人現有的盲點,運用中醫獨特的望診與脈診方法,來確認病患特有的體質,對各種內科疾病的治療效果往往出乎意料之外。至於各種疼痛方面,也能在短短幾分鐘之內,透過按壓其對應點及原始點,即可解決一半以上的痛苦。 最後,我要敬告各位有緣的朋友們,不管大大小小的病,中醫絶對可以替你整體性解決問題。 2010年3月梁文深中西醫診所院長 中西醫師 梁文深 https://liangdr-clinic.blogspot.com/2014/01/blog-post.html?spref=bl&fbclid=IwAR34LTaTpP3ov4T5VjM55QsDym7oo_fSrIon3_vtTVxXUlvLhMq0OkUlvZ4 台灣醫師的:我做中醫的心路歷程: 摘錄:那年,林月慎約34歲,開始對中醫產生好奇,自願無酬在台北伊寧街某中藥房幫忙,從基本藥材辨識、洗切炮製學起,慢慢了解性味歸經、主病宜忌等基本醫學。 35歲那年,她立志當中醫。 林月慎因兒子一場病立志考中醫,在忙碌家庭主婦生活中撥空苦讀8年才考上中醫師,現在退休後,仍會回萬里義診。 因為只有小學學歷,林月慎選擇參加國家考試,必須「中醫師檢定考試」及格,再參加「中醫師特種考試」,兩階段通過後,再經過1年6個月臨床訓練,成績合格就能獲得中醫資格。 林月慎當年先買中醫典籍自學,但因用字艱澀看不懂,只好跟妹妹借錢上北部知名的「名師補習班」補習。 每天天剛亮,她就邊做家事邊苦讀,聽洗衣機隆隆洗衣,一邊擦地、一邊背書,送完小孩上學後,又立刻飛奔圖書館,K書到傍晚才回家煮飯。 晚餐後赴補習班上課,回到家時夜已深,卻不敢鬆懈,晚上12點,「家人都呼呼大睡,獨留我坐在燈下跟《傷寒論》、《婦人良方》、《黄帝內經》奮戰。」 1985年5月,林月慎中醫檢定考及格,但隔年特考落榜,之後2年,政府停辦中醫師特考,復考後,指定書目增加,讓她更覺上榜無望,在一次超難模擬考後,「我情緒崩潰大哭一場,把書一本本裝進紙箱,交給回收車阿伯載走。我選擇放棄,不考了!」 沒想到,有一家補習班因政府暫停考試導致報名減少,開始另開戰場,鼓吹學員赴陸進修。 補習班好友就力邀大家赴陸讀書,林月慎想,就算不考執照,將來也能照顧自己和親友,因此她商請鄰居顏媽媽幫孩子做便當、帶上學,丈夫也對她「拋家棄子」赴陸進修沒意見,「我對中醫的追求,當時家裡都覺得是好事。」於是背起行囊,遠赴上海中醫專科學校(後改制上海中醫藥大學)考入學考,就讀。 勇於改變、創造新生 「我當年去上海中醫藥大學,他們設有國際針灸培訓中心,用大體老師教學,」林月慎說,學生看著大體各區塊剖面、肌肉組織、血管和穴位,例如「百會穴」就是一顆泡福馬林的頭顱剖面,正中央插根針,「直接可見到穴位和入針角度、位置,與血管、神經、骨頭肌肉分布的距離,看多了,你未來臨床下針時,心裡會更有定見,下針就準、就快!」她兩隻手比劃著。 林月慎在上海接受3年專科教育,回台北後再去重慶南路,把書一本本買回來,家裡房間、餐廳、客廳、浴室、廚房都貼滿講義,把握每分每秒讀書機會。 42歲那年,林月慎終於特考及格,從立志到考取花了8年光陰,「看到上榜的時候,我在那邊一直跳、一直跳!好開心!」 45歲,她用存款和標會來的錢開了「同德中醫診所」,鼓勵自己不只專精醫術,更重要的是同理心與醫德。開業當天,父親開著發財車前來,兩人高興的眼淚奪眶而出。 中醫師全國聯合會前理事長陳旺全透露,林月慎認真苦讀、虛心求教,從鄉間苦讀上來,還當上基隆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成為金山、萬里、基隆社區一帶小有名氣的中醫師,讓許多為醫者都深覺不容易。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98572&utm_campaign=fb_-website_share-icon&utm_medium=website_share&utm_source=fb_&fbclid=IwAR1TziJvkZg1nFoeDrxoYlaCFFRhlSC5rDBVejgovhfq7lg5PxVxmUIv3Ec 這個是香港中醫: 我做中醫的心路歷程 自幼體弱, 與中醫結下不解之緣. 少年時, 亦喜往山上跑, 認得幾隻草藥, 如車前草, 三葉鬼針草. 這段緣, 靜靜地, 就過了二, 三十年, 直到在醫院工作的妻子參加了陳 老師的一次中醫講座. 長期光顧的中醫也是 (菁華中醫學院) 出身. 一聲 (好), 就令我踏入中醫的門檻. 一年級, 每星期上五晚課,( 方劑學),( 藥物學),( 醫史學),( 骨傷學),( 診斷學), 等等. 連表面看來無用的醫史, 後來發覺從中可以了解各種治療方法的演化, 各種古典著作, 學者的理論. 令你對中醫有立體的了解. 醫史原來不是(閒科). 骨傷科的廖 老師. 戰前隨父醫跌打, 聽他講如何用藤圈治理(菠蘿蓋) 破裂. 如何治療脊椎骨折, 大面積燒傷等. 藥物學的老師譚 先生, 雖然是西藥劑師, 但對各種中藥性, 味, 歸經等十分熟悉. 而方劑學的李 老師要求我們背誦百首 (湯頭歌訣). 直到今日, 方知受用無窮. 在校工 (玲姐) 認真的點名下, 我們大都滿足校方要求的七成出席率, 每科計的最低標準, 順利升讀二年班. 第二年級包括 (傷寒),( 金匱),( 溫病),( 兒科), 婦科). 溫病, 傷寒, 金匱直到今天仍然是聞名, 但尚未有足夠了解. 但婦科陳 老師抑揚頓挫的講課, 西醫兒科名醫余 老師的講學, 還有葉 老師忠告 (勿以卑不而不為.) 祇要對病人有利. 替人按摩腳底亦可為. 期間值得一記的是我在瑪麗醫院工作的弟弟右腿近足三里處長了兩顆大瘡.紅腫有膿. 差不多有一元硬幣大小., 西醫說要吃一, 兩個月抗生素, 我顫顫驚驚. 地開了一條 (真人活命飲), 一服腫退膿出, 兩服愈. 方歌曰: 真人活命金銀花, 防芷歸陳草節加. 貝母天花兼乳沒, 穿山角刺酒煎加. 一切癰疽能潰散, 潰後忌服用無差. 大黃便實可加使, 鐵器酸物勿沾牙. 三年級了. 膽子也略大了. 開的方了也多了. 但最大的收獲是在 針灸一科. 每周一節針灸科祇過了三個多月, 有李 老師鼓勵下, 十一, 二月己經在自己足三里, 三陰交穴上試針, 次年二月間, 百歲的外婆肚瀉, 每天瀉四,, 次, 粥水樣便, 先針腳上的足三里, 及三陰交. 婆婆叫痛, 問她那裡痛,然痛在胸前, 乳上, 不一會, 痛上到鼻翼, 眼後額角. 而肚瀉立止. 連晚上也不再遺尿. 不久, 同事楊先生發現高血壓, 上壓 150 – 170, 下壓110 – 120. 剛有成功例子, 自然建議他針足三里及三陰交, 實在多謝楊先生, 不嫌我初學. 都是針足三里, 三陰交.四天過去, 竟然上, 下壓各降三十度. 經多次量度, 上壓在 120至100之間, 下壓在 72-84之間. 驚喜之餘, 急問其狀況, 答 輕鬆精神.) 及後超過一年, 血壓保持穩定. 大約個多月後, 朋友來電, 問關於醫學問題. 言談間略見吞吐. 告知我乃是遺精. 我建議針藥齊下. (金鎖固精丸.) 加針雙足三里, 三陰交. 兩, 三次後. 效果明顯. 原來兼有陽痿. 西醫建議植入人工泵. 現針上十多次. 己不藥而愈. 約五月間, 李先生在年前被硬物擊傷右顴骨. 右下眼臉抽蓄多年. 我針他右側內關, 五分鐘不到, 有暈針現象, 出針後眼臉不再抽蓄, 約一年多後相遇, 並無復發. 眼臉抽蓄, 針內關可止, 個多月後, 母親的老友陳婆婆, 右手顫動十多年, 無法提碗筷, 一針內關, 行針五分鐘, 顫動漸止. 一星期後, 再針一次, 以作鞏固. 約一年後, 母親說陳婆婆舊病復發, 上門一看, 原來是左手顫動, 再加上一針, 亦見舒緩. 又一晚, 十時多, 弟婦感冒發熱, 約 38.8度攝氏, 在兩邊合谷, 曲池, 加右列缺, 約半小時後, 熱度退至 38.2度 (耳探), 不適亦大減, 次日, 熱全退, 感冒亦愈. 其後感冒發熱有高至 39度攝氏以上者, 也多見效. 同年年尾, 住在大坑的尹小姐稱, 其八十多歲的母親近十多年經常頭痕, 每天要塗 (白花油) 或用大熱水洗頭多次. 我用高倍放大鏡不見有蚤. 而頭皮表面正常. 試用兩邊曲池, 合谷, 足三里, 三陰交. 次日電話上得悉, 頭痕大為好轉. 近農曆年尾, 七十多歲的舅父尿頻, 每小時去一至二次, 但量多色淡, 急不可忍. 針關元, 針上加灸, 並灸水份. 回家後得悉尿量減小. 隔天再做一次而愈. 同事林小姐, 眼見她面色青白, 有痛楚表情, 問知因食物問題, 腸胃發炎, 己腹痛大半天, 我在兩邊足三里落針, 重瀉之下, 約五分鐘腹痛漸止. 舊同事溫小姐, 告知其六十歲母親嗜食肥咸, 體胖, 而近日見半身不適. 間有麻, 痛, 勸其改善飲食無效. 欲請我上門規勸. 相約個多月未能成行, 急告知其母己中風入院, 左邊身不動. 約一個多月後, 出院至安老院, 我為其針雙足三里, 三陰交, 陰陵泉, 合谷, 曲池, 太溪, 再做足底按摩. 約個多小時後, 請其移動患足, 勉強能抬高一, 二吋. 兩天後, 再針左曲池, 尺澤, 腕骨, 左陽陵泉, 雙足三里, 三陰交, 血海, 術後竟能伸屈.. 三天後, 再針雙足三里, 三陰交, 陽陵泉, 中腕, 上腕, 每次均有按摩足底. 至此患足竟能伸屈自如. 經三次治療而達此效果, 實在喜出望外. 第四次我到溫老太身旁, 她女兒遲到, 我與她閒談幾句後, 欲進針, 她竟然說醫生有藥食. 唔使啦, 好痛架. 既然如病者拒絕, 亦見她復原神速, 不想勉強, 但不料半年後再見溫小姐. 問及其母親, 仍停留在同一階段,無甚進展. 最近因舅父腰背痛, 往九龍城替其針灸, 順道經黃大仙下村探望母親好友李老太, 李老太年近八十, 大腿因跌傷骨折, 大半年來經常酸痛, 針雙陽陵泉, 足三里, 酸痛減小. 期間發現其聽覺不靈, 原來左耳失聰十多年, 而右耳亦沙沙作響. 我針右合谷, 翳風, 行針五分鐘, 婆婆說, 不沙了, 再在左合谷, 下關各入一針, 而左耳亦復聽. 老婆婆十分高興. 嚷著要介紹耳朵有問題的女婿我認識. 美孚新村張老太, 約七十歲, 雙膝屈曲不良, 以致無法下梯級, 因過去針灸經驗痛苦而對針灸產生恐懼, 經苦勸後試針兩邊足三里, 陽陵泉,( 透陰陵泉.), 十五分鐘後, 膝痛消失, 而上落梯級自如. 說了大半天, 怎麼不見頭痛, 牙痛, 頸痛,肩痛, 腳痛, 甚至如咽喉痛, 眼痛等等. 阿, 這是針灸的老本行, 處理的也不小.越來越像不良醫藥廣告了, 但以過去的經驗, 顯效的多, 無效的小, 每次替病人克服痛楚, 頑疾, 欣喜之情, 非本人筆墨所能形容. 成功的例子, 令我手執一針, 便信心十足. 但亦明白從醫之路, 不論中醫, 西醫, 都是與人承擔,( 生, 老, 病, 死.) 的整個過程, 擔子實在極沉重, 每扎一針, 每開一服藥, 每作一次治療, 都背負著一個生命, 背負著病人一家的苦樂, 而往往不能找別人分擔, 說說 (先天下之懮而懮,) 倒不難, (後天下之樂而樂,) . 可以轉化為,後病人之樂而樂矣. 放棄眼前相對優薪, 輕鬆且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崗位, 步入收入不多, 前路不明的全職中醫之路, 這一步實在沉重, 但可幸背後有妻子支持, 而(心) 為(錢) 役二十多年,( 歸去來兮), 答案當然沒有兩個. 最後, 錄前人曲一首. 以作個人心路之總結. 有一片凍不死衣, 有一口餓不死食, 貧無煩惱知閒貴, 譬如風浪乘舟去, 爭似田園拂袖歸, 本不愛爭名利, 嫌貧污耳, 與鳥忘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