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是一種慢性視神經病變,可導致不可逆的視野損害,最終致盲。因早期青光眼視野損害由周邊開始,病人在患病初期難以覺察病癥,一般在晚期才發覺視力減退,因此青光眼又被稱為“視力小偷”。 青光眼如何診斷與監測 青光眼診斷和監察的主要指標包括︰(1)視力﹑(2)視野﹑(3)眼內壓(Intraocular Pressure,簡稱IOP)﹑(4)視神經的視杯與視盤比例(Cup-Disc Ratio,簡稱CDR)及(5)視網膜神經纖維層(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簡稱RNFL)。前兩者主要量度眼睛功能上的損傷,而後兩者則檢測眼睛的結構性損傷,由於結構性損傷有可能比功能性損傷早出現,CDR及RNFL檢查有助早期青光眼的發現與診斷,CDR愈高,患上青光眼的風險也愈高;而以光學相幹斷層掃瞄儀(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簡稱OCT)量度RNFL得出的數據也有別於主觀的視野改變檢查,能客觀﹑定量及精確地監察青光眼的病情與療效,因此,RNFL的厚度是診斷青光眼的重要指標之一。定期的眼科檢查對監測青光眼十分重要,能有效避免嚴重及永久性的視覺損傷。 青光眼的治療 治療青光眼主要的目的是要保護及保持病人餘下的視神經組織及其功能,把眼壓一直控制在合適的目標眼壓範圍之內,促進視神經表面微血管的循環,減少視神經進一步的損害,並把視力功能穩定下來。青光眼的治療可以大致分為藥物、激光、及手術。傳統治療青光眼的第一線治療方法以藥物為主,用於治療青光眼的藥物種類繁多,主要功能是減少房水生產或增加房水排出,另外也有藥物可以同時減少房水生產和增加房水排出,從以降低眼球壓力。青光眼藥物如可有效控制眼壓,病人則需要長期甚至終生使用。如藥物不能控制青光眼的病情,病人眼壓偏高,或眼壓已在達到目標眼壓,但視神經萎縮持續,視野不斷收窄, 醫生會考慮為病人做手術,降低眼壓。 有研究提出青光眼一經診斷即行手術也可考慮 治療青光眼的藥物種類繁多,值得註意的是,有些滴眼藥可通過局部吸收,引起全身性副作用,因此治療青光眼使用滴眼藥要特別慎重,特別是青光眼患者同時患某些疾病時更應註意。利用藥物控制青光眼的效果還取決於病人的配合度。統計顯示,約40﹪青光眼患者,使用兩種以上的眼藥治療,普遍配合度不佳,使青光眼控制挑戰很大。長期使用青光眼滴眼藥,每天次數頻繁,使得病人的生活質素大大下降。 此外,有研究表明,長期使用抗青光眼藥物,易引起結膜組織的過敏性及毒性反應,主要因滴眼液中的有效藥物成分,輔助成分,甚至滴眼液中的防腐劑均可導致結膜組織細胞的損傷(圖一),為日後藥物治療失敗後再做手術增加手術失敗的風險。因此有醫生提出如果在青光眼一旦明確診斷,即行青光眼手術,既可減少因病人對藥物的依從性不佳而導致治療延誤,也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質素 。 常用的青光眼手术-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小梁切除術是在角膜緣建立一條新的眼外引流通道,將房水由前房引流至球結膜下由周圍組織吸收。鞏膜瓣覆蓋引流口,限制房水過多流出,在一定程度上減少術後低眼壓淺前房以及伴隨而來的併發症(圖二)。 小梁切除術的優點與併發症 優點:小梁切除術應用廣泛,可以適用於所有需要做眼外濾過術的青光眼;控制眼壓的效果較好,眼壓控制率在75%。小梁切除手術靈活性較高,小梁切除的大小可以由醫生控制,以達到不同的治療效果。 手術併發症:手術可能會產生一些併發症,較為常見的是鞏膜瓣及周圍瘢痕化形成,阻塞房水通道,使手術失敗;手術需要切通眼球壁進入眼前房,這樣手術後可能出現過度引流導致淺前房或無前房,脈絡膜上腔出血及視網膜脫離等。其他的併發症包括白內障,鞏膜瓣的炎症反應,甚至並發眼內炎導致失明。 改良版小梁切除術-分步手術 小梁切除手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是房水流出過多,鞏膜瓣封閉不嚴密,引起低眼壓,淺前房或無前房、脈絡膜脫離,黃斑病變等,對視力損傷很大。淺前房又使眼內炎症加重,後期又會因手術的炎症反應,導致濾過泡瘢痕的形成,使手術失敗。采用分步手術的方法是在手術縫合鞏膜瓣時先將縫線拉緊,術後4-7日後再用采用激光的方法拆除縫線(圖三),這種分步手術的方法可有效減少術後的眼壓過低的情況,從而大大減少了因眼壓降低過度而損傷視力的風險。 青光眼治療,可能並無一勞永逸的方法,遵從醫囑,定期追蹤,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才能使青光眼獲得有效控制。過去,青光眼一直被認為“無藥可救”,許多病人盡管接受了治療,但最終仍然失明。這其中可能有很多病人是患有正常眼壓性的青光眼,目標眼壓制定有誤,因此病情一直在進展。隨著對正常眼壓性青光眼這一新概念的正確認識,制定合理的目標眼壓,很多失明是可以有效預防的。 歡迎加入:https://www.facebook.com/dennislameyecenter/ 林順潮眼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