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感為何物? 大家對價值有不同的詮釋,「你睇我好,我睇你好」就是這個意思。近期我有一個很深的體會。故事是這樣:有一種資格認證是需要先修畢一個幾萬元的大學課程,然後需要交一個能力報告讓認證機構來評核,第一次遞交的合格率非常低,因此能夠獲得認證的人在市場上並不多。最後,故事的主人翁排除萬難,經歷許許多多的錯敗和痛擊,終於成功獲取資格認證。收到成績合格通知時,心裡非常高興,這些心理表理相信各位讀者也能理解得到,但當主人翁親自領取證書時,心裡異常平靜,甚至冰冷到沒有一絲兒興奮。讀者能理解這種情緒表現嗎? 理性的讀者可能會判斷主人翁是一個情緒兩極化的人。但一種東西朝思暮想,最終也得嘗所願,為什應對結果產生這樣大的落差?故事的主人翁最後如何,我已無稽考,但我認為真正影響我們感到快樂與否的關鍵因素,不是現實中遇到的難題多寡,而是我們的思維模式是屬於哪一種。 有一個心理學實驗有這樣的發現:這個實驗追蹤了那些因為意外而癱瘓的人和因為中了樂透大獎而突然暴富的人,結果發現,在幾年之後、長期來看,那些樂觀快樂的人在意外癱瘓之後仍然是一個樂觀快樂的殘疾人;而那些悲觀不快樂的人在突然暴富之後仍然是一個悲觀不快樂的富翁。 我們能否常常在生活中感覺到開心和快樂的情緒,其實主要取決於我們的思維模式。思維模式是我們在長期生活中的養成,也通常會保持長期不改變的習慣定勢。 下期再談,主內平安。2022/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