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要超越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又如何呢? 在教育界裡,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公開賽讓同工參加。有文的比賽,也有動的比賽。可恨我絕少聽見同事參加,知道獲取獎項的更加絕無僅有。為何我們會容許兩套不同的價值觀在我們的心裡?原因可能是一個「利」字。 參加比賽代表有機會獲得獎項,獎項指某一種獎劃分的不同類別,也指某一項獎。主要針對在某個領域中有特殊表現的人或事進行表彰而設立的項目(維基百科)。這對小孩子非常重要,因這是成績表以外的能力表現証明。要養大(豐富)孩子的portfolio,獎狀是絕佳的飼料。市場經濟是醒目的,有需求的地方就會有供應者,這就是所謂的「百貨應百客」。一時間市場上增多了許多的公開比賽,只要家長願意付費比賽,小朋友就有機會多一張証書。 作為教育工作者,有時也有點唏噓,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有錢的家庭就能為子女謀取最佳的獲獎機會,家貧的就只有「無可奈何」。最諷刺的是部分家長會聯絡學校,指責校方為什麼不參加這些公開的付費比賽?有時學校真是啞子吃黃蓮有苦自己知。個人立場來看,我不反對家長為小孩參加這些付費的比賽,原因是任何比賽也有它的價值,只要孩子有努力付出過,獎狀與否只是錦上添花的事,但在學校的角度,商業味道極重的比賽不是所有的學生也有經濟能力參與。相反我更深信學校需要為弱勢的學生提供額外的支援,以期他們最終有向上流動的機會。 下期再談,主內平安。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