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放緩,很多比賽活動也漸漸恢復,如剛剛結束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2022。學界比賽又如何?中小學的學界賽事也開始復辦,各校健兒將再次對疊,預期精采非常。 疫情後的比賽也有所變化。如小學足球比賽從以往的先循環後淘汰到只剩淘汰賽,游泳賽事取消接力比賽……這些變化的目的是減少學生接觸的機會,以防感染的風險。這會否是一個新常態?我沒有水晶球,但我預計會由「化繁為簡」到「由簡入繁」,兩年內可期望回復正常。當然作為一位教練和競賽者,訓練時間雖少,但仍希望多些磨練的機會,讓學生增加寶貴的比賽經驗,追回兩年多的空白期。 讀者可能有以下的疑問:訓練是否代表比賽?比賽是否必需的事?小朋友需要的是訓練還是比賽?比賽是父母的事還是小孩自發的事?成績背後代表什麼? 撇除成績的考慮,我贊成學生多參加不同類型的比賽,因經驗、過程遠比課室上所學的知識更為重要。比賽能給孩子有機會表現自己,提升自我價值與正向思維,「一個成長的磨練」不是勝和敗的回應,勝利從來只有一個人,但「自己」可以超越「自己」無限次,令孩子明白比賽是跟自己的一場競賽,這樣學生才會塑造勇敢的個性,繼而學會面對挫折,學會欣賞他人。如學生秉持以上的信念,小孩才會是人生最終的勝利者。 下期再談,主內平安。202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