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忙了,又要工作、又要晚上進修、又要幫手義工服務、又要參與事奉工作......真心少了時間陪自己的三位小寶貝。事實上小女似乎最喜歡親近我,這幾天她病了,所以我多了時間陪她。有一次她吃了藥,我陪她睡,等她睡著時我離開了一會到洗手間。我一關門,已聽到女兒大嚷「爸爸、爸爸、爸爸......」,我叫她睡著等我,但當我打開洗手門時她已在門口站著等我,二話不說拉著我的手走了,口中振振有辭。女兒的表現是一種「依附」的行為。「親子依附關係」的定義為:孩子在幼兒階段,會對照顧者(一般為父母)產生依賴、眷戀的情緒,更準確地來說,也就是發展出所謂的「依附關係」。依附關係由依附理論發展而成,最早由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當每一次孩子以哭、行為或是片段語句表達自己的需求時,照顧者的回應和照顧,會影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納或是被拒絕,經驗累積下便會發展出他對於自己、他人以及環境的想法,轉換為他思考和行動的模式,並持續影響孩子未來人格發展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認識了依附關係後,讀者應經常鼓勵孩子。因常常對孩子表達語言的鼓勵以及肢體上的擁抱、接觸,可與他們產生互動與連結,讓他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與關懷。謝謝女兒給我這種依附。願你一生永遠快樂。下期再談,主內平安!202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