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出現耳鳴症狀,可以與很多原因有關,包括耳朵發炎、傷風感冒,甚至患上鼻咽癌等嚴重疾病,當中也有不少個案找不到原因,令患者感到困擾、容易失眠。專家就建議患者要學習適應耳鳴的問題,有助盡快返回正常生活。耳鳴的症狀耳鳴屬於一個症狀,並不是一個疾病,背後可隱藏很多原因。所謂耳鳴其實是指在沒有任何外來聲音時,耳朵仍然聽到有聲音、聲響,通常只有患者才能聽到,旁人是沒法聽到相關聲音。衞生署的專家指出,健康人士的耳朵,偶然也會出現耳鳴,例如在很寧靜的環境,聽到耳朵有嗡嗡聲;或是偶然地出現數秒耳鳴,都屬於很普遍的現象。若耳鳴持續5分鐘以上或引起不安,便須正視問題。根據資料顯示,每5個成人中,便有1個曾經歷不同程度的耳鳴,當中只有5%受耳鳴問題困擾。至於兒童及青少年,則約有13%出現耳鳴症狀,當有2%至3%受耳鳴困擾。耳鳴沒有單一音調,可以是低音或高音,也無特定頻率或節奏,可以帶來下列不同的聲音:· 嗡嗡聲· 蟬聲· 機器聲· 跳動聲如脈搏跳動一樣· 風聲· 如「撞咪時」的高頻迴音耳鳴的原因引起耳鳴的病因及觸發因素眾多,所以每個患者的情況不同,治療時要針對性處理。· 最常見是聽覺退化、失聰· 中耳炎,例如耳垢阻塞引致中耳炎· 傷風感冒· 耳水不平衡· 耳咽管阻塞· 某些藥物引起例如亞士匹靈、抑鬱藥物· 鼻咽癌· 聽覺神經腫瘤耳鳴的治療方法醫學界仍未完全掌握耳鳴的病發機制,部分耳鳴的種類未能找出原因,所以令治療上有一定難度。現時沒有完全有效消除耳鳴的方法,包括沒有單一藥物或手術,能有效地根治耳鳴,藥物只能短暫紓緩耳鳴對患者的影響,特別是對患有失眠、抑鬱、焦慮及其他情緒問題的患者會較為有用,但不能長遠令耳鳴消失。要改善耳鳴問題,臨床上醫生須了解不同患者的情況,透過結合不同的方法來幫助他們適應耳鳴,從而返回正常生活。聲音治療是其中一個改善方法,原理是透過外來聲音的刺激,慢慢重塑中樞神經及大腦對聲音的反應,從而減低耳鳴的音量,及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此療法尤其對患有嚴重失聰的患者有明顯成效。聲音治療的音頻必須廣闊,音量不需大於耳鳴聲,而且病人必須長時間使用才達到治療效果。另外, 如耳鳴是因弱聽而引致,配戴經聽力學家驗配的助聽器,可加強接收外來聲音,從而減低耳鳴帶來的影響。耳鳴的改善方法耳鳴患者若找不到病因,便要學習與耳鳴問題共存。舉例患者身處在太靜的環境,會反而令耳鳴變得更響、更明顯,故建議他們可以利用「白噪音」white noise (即類似沙沙聲、風聲、雨聲、海浪聲或近似收音機未調校時的雜音等)來掩蔽或減低耳鳴聲,有助適應有關問題、幫助入睡。但環境聲音不能過大,否則可能令聽力進一步衰退而加劇耳鳴。此外,如突然出現耳鳴,加上有其他症狀,包括聽力下降,便有可能是突發性失聰等疾病所致,應盡快求醫跟進。耳鳴的預防方法內耳若接觸過大的聲音致受損,都可誘發耳鳴,所以大家要學習保護耳朵,參考下列一些由衞生署及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提出的預防耳鳴的貼士:· 避免長時間停留過度喧鬧及吵雜的環境,有需要時戴耳罩或耳塞· 遇到巨大聲浪如打樁或修路等工程時,用手掩著雙耳· 使用耳筒時,最高只可將音量調校至輸出量的6成,每日總共不可使用多於60分鐘· 若要使用耳機進行網上學習,要把音量調到中至低、即最高輸出量的5成,定時讓耳朵休息,避免長時間使用· 醫治好傷風感冒、中耳炎等問題· 學習放鬆,以防壓力誘發耳鳴· 保持低鹽飲食(因為攝取過多鹽份,容易令身體水腫,造成內耳淋巴管積水及病變可致耳鳴) 想知更多關於耳鳴的資訊,同定期接收醫、食、住、行等嘅健康同生活資訊,就即刻Click入黎信諾Smart Health文章睇吓啦!信諾環球 Instagram 現已推出立即關注我們的Instagram 帳戶(@ Cignahk)以獲取最新的健康和保健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