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翻風落雨或天氣轉變,不少人都會受到俗稱「風濕骨痛、風濕關節痛」所影響,感到困擾。有些人更形容自己猶如天文台,可用病情預測天氣變化。原來在中醫角度,風濕痛屬於中醫「痹症」範疇,即一種與疼痛相關的病症。病人常見會感到肢體或關節疼痛,如膝痛、腰痛,都可以是風濕痛引起的表現,尤其翻風落雨期間,症狀特別加劇。風濕痛症狀常見會有關節變得紅腫熱脹、有僵硬或重聚感覺,有時候覺得酸軟、麻木及出現屈伸困難。究竟中醫如何看風濕痛?邪氣入侵可誘發風濕骨節痛在中醫角度,不同環境因素可影響人體出現關節疼痛,包括風、寒、濕及熱邪等。若這些邪氣滯留在局部關節,造成氣血運行不暢順,經絡不通,都會引發痛症。而在落雨天和潮濕的天氣,風濕會容易入侵體內,觸發身體出現痛症。有幾類人士會較容易受到影響,例如長期勞動、年老體弱、體瘦肌肉或氣血較差的人,建議病情持續應盡快求診,對症下藥。常見的風濕痛症狀· 患處感到酸軟· 疼痛· 麻木· 有重墜感覺· 局部灼熱及紅腫· 屈伸活動有困難除了風、寒及濕等邪氣入侵可致病外,長期居於潮濕寒冷地區,或長期在水中、雨中、潮濕、大風或寒冷等環境工作,也可誘發風濕關節痛的病症。隨著年紀漸長,出現關節退化及其他關節性疾病機會會增大,包括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症。另外,曾經出現運動受傷或做過關節手術等人士,都會較易受風濕痛所影響。風濕痛治療中醫理論認為「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所以要緩解風濕痹痛,必須以疏風、散寒及祛濕等方案作治療,以疏通身體內各經絡中的邪氣。一般會透過中藥、針灸、推拿或耳穴壓貼去紓緩及改善症狀。市民又不妨多以桑枝、木瓜、獨活及徐長卿等祛風濕食材作為調理,能有效散寒及祛濕。風濕痛怎麼辦?以下是綜合多名中醫師提供的改善風濕痛貼士:· 曬太陽可增加身體的陽氣,減少病邪入侵· 留意姿勢要正確,避免久坐久行或長時間重覆某動作· 進行適量拉筋及鍛煉肌肉的運動· 避免淋雨· 踏入秋冬天要避免吹風,以免受風邪偷襲,如佩帶帽子、圍巾· 在冬天注重保暖功夫· 戒辛辣煎炸、生冷食物及酒類·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緊張,適當減壓煲牛大力湯具舒筋活絡功效坊間不少針對風濕痛的湯水食療都有採用牛大力,原來牛大力有祛風除濕作用,配合茯苓及白朮(3種中藥每款材料各30克、可加適量豬肉)煲湯,舒筋活絡,健脾益氣的作用,一般人士都適合服用。「桑寄生牛大力生薑豬肉湯」· 功效:養血、舒筋活絡· 材料:桑寄生25克至30克、牛大力15克、生薑3至5片、豬肉200克、薏米25至30克· 做法:清洗薏米後,用溫水浸泡至少3至4小時;連同其他材料放煲內,加入1200至1500毫升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再煮1小時,加入適量鹽調味即可。風濕痛的穴位保健另有中醫師推介市民可進行下列穴位按壓,有助可舒鬆關節,改善痛症,包括手肘的曲池,手腕的外關,足部外踝後方的崑崙及小腿內側的陰陵泉,可用拇指採按約1分鐘,直至有酸脹感為止。 另可於相關位置或疼痛位置進行艾針灸,有助溫經通絡,行氣活血及袪除寒濕。 方法為燃點文艾條後,與部位相隔約2寸,讓皮膚感到溫暖及舒適,每位置可進行10分鐘。上述食療及保健方法僅作參考,市民有懷疑症狀、病情持續或惡化,或有任何疑問,建議先諮詢註冊中醫師的意見。想知更多關於風濕骨痛的資訊,同定期接收醫、食、住、行等嘅健康同生活資訊,就即刻Click入黎信諾Smart Health文章睇吓啦!信諾環球 Instagram 現已推出立即關注我們的Instagram 帳戶(@ Cignahk)以獲取最新的健康和保健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