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薏米是春夏祛濕及消除水腫的好食材,但坊間出售的薏米,分為生薏米、熟薏米及洋薏米,究竟大眾可以如何選擇?原來在中醫角度,並不是所有薏米都可以祛濕,上述3種薏米各有的價值及功效,齊齊了解一下專業的分析,學識選購及服用薏米。生熟薏米的分別及功效薏米又稱薏仁或薏苡仁,其中生薏米比較圓身,中間有一條啡色凹紋。一年四季都適合食用,尤其潮濕的春夏季節。生薏米的功效· 消除水腫· 袪濕利尿· 清熱在中醫角度,生薏米主要用於脾虛濕困、濕熱型濕疹的病人身上。在潮濕春天,脾胃虛弱人士易受外界濕氣影響,加重內濕,形成脾虛濕困。這類人士會小便不暢順、大便較黏、胃口不佳、水腫、容易疲倦及下肢腫等。他們可用赤小豆、生薏米煲水,即「赤小豆薏米水」代清水飲用。有註冊中醫師指出,常見的濕熱型濕疹病人,患處較紅及容易流水,日常會覺得熱,用生薏仁入藥,有清濕熱作用。熟薏米的功效中醫認為熟薏米有補脾、止瀉作用,因經過炒的過程,故清熱性質較生薏米。經炒製後,熟薏米會較輕身及較生薏米大,像爆谷般爆開,呈微黃色。大家想在春夏用薏米祛濕、消除水腫,一般來說,揀選生薏米功效較佳,但因生薏米性質偏涼,平日有手腳冰凍或體質虛弱人士,建議最好將生熟薏米一起混合使用。例如連同紅蘿蔔、淮山一起煲湯,可以健脾、開胃及袪濕,適合容易在春夏感到困倦、脾虛人士及胃口不佳的小朋友服用。洋薏米的用途洋薏米是磨了穀皮的大麥,又稱裸麥,形狀如白米,顏色為啡色,比生熟薏米更細粒,洋薏米本身沒有中藥的價值,包括沒有清熱、祛濕或祛水腫功效,所以不是中醫所指有中藥價值的薏米。但它含有豐富纖維,既可提升飽肚感,又有助腸道蠕動,紓緩便秘,特別適合便秘人士服用。洋薏米可用於煲粥或炮製成甜品,提高膳食纖維,例如連同南瓜、蓮子一起煲糖水飲用。另外,大家也可用洋薏米,烹調蓮子百合糖水、腐竹白果糖水,或用來煲粥。赤小豆薏米水功效:祛濕利水、消除水腫、美白祛斑及輕微清熱材料:赤小豆30克、生薏米60克做法:將赤小豆、薏米連同2公升水,用大火煲滾後轉中小火煲1小時,可代水飲用適合人士:有水腫女性、脾虛濕困人士薏米健脾湯功效:健脾、開胃、祛濕材料:紅蘿蔔及鮮淮山各半斤,生熟薏米各30克、陳皮兩角、瘦肉半斤做法:紅蘿蔔及鮮淮山去皮切塊,瘦肉汆水,所有材料連同2公升水,先用大火煲滾後轉中小火,煲1.5小時即可適合人士:脾虛、春夏困倦人士或胃口不佳兒童蓮子百合薏米糖水功效:清潤袪濕、解暑及增加攝取纖維,紓緩便秘材料:蓮子60克、鮮百合80克、生熟薏米共30克、洋薏米30克、糖冬瓜條100克及冰糖適量做法:清洗處理各種材料,蓮子去心,冬瓜條切成蓮子大小。所有薏米放煲內,大火煲滾後轉中小火,先煲40分鐘至薏米變軟。加入蓮子及糖冬瓜條再煲5至10分鐘,加入鮮百合再煲5分鐘即可。因為糖冬瓜條已有甜味,可視乎試味的甜道及個人口味,加入適量冰糖。適合人士:適合一般人,糖尿病患者不宜過量飲用或少糖最後提醒大家,不建議將薏米水當開水飲,因為薏米的性質偏涼兼且利小便,長期飲用可令體質偏寒,記得適量飲用。至於平日已尿頻、虛寒體弱都不宜飲用。另外,中醫認為薏米具有收縮子宮作用,故孕婦慎用。想知更多關於薏米袪濕的資訊,同定期接收醫、食、住、行等嘅健康同生活資訊,就即刻Click入黎信諾Smart Health文章睇吓啦!信諾環球 Instagram 現已推出立即關注我們的Instagram 帳戶(@ Cignahk)以獲取最新的健康和保健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