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紅熱是兒童常見傳染病,高峰期多見於冬天、春天兩個季節。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數據顯示,本港每年都接獲很多猩紅熱個案,隨時可達過千宗,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民帶口罩,當局接獲的猩紅熱個案於2021年及2022各分別為89宗及43宗,但早幾年曾出現大量感染個案,其中2017年多達2,353宗、2018年也有2,098宗,更有個別兒童需要接受深切治療搶救。猩紅熱症狀家長平日要多留意小朋友會否出現下列與猩紅熱有關的感染症狀:· 發燒· 喉嚨痛· 嘔吐和腹痛· 舌頭出現草莓般呈紅色和凹凸的外觀,又稱「士多啤梨脷」· 發病首天或翌日,身軀和頸部會出現砂紙般粗糙的紅疹· 其後紅疹會蔓延至四肢,通常在腋窩、肘部和腹股溝· 紅疹通常在1星期內消退· 繼而指尖、腳趾和腹股溝的皮膚會脫皮兒科專科醫生指出,猩紅熱其中一個症狀是舌頭表面出現草莓般的紅色外觀,及身體和頸部出現砂紙般紅疹,有部份家長對該病一知半解,誤以為要有齊上述症狀 ,才算患上猩紅熱,因而抗拒接受猩紅熱的抗生素療程。他呼籲家長,不要自行判斷子女病情,若懷疑幼童出現受感染症狀,應及早求醫,如不求醫,紅疹大多在1星期內消退,繼而指尖及腳趾的皮膚會脫皮,此時猩紅熱的毒素其實已擴散至心臟,所以延遲接受治療,可以令情況變得很嚴重。猩紅熱後遺症衞生防護中心資料指出,兒童容易感染猩紅熱,若病情嚴重,有機會引起各種併發症,包括中耳炎、咽喉膿腫、肺炎、腦膜炎、骨或關節毛病。另外,猩紅熱也可對腎臟、肝臟和心臟造成損害,甚至較罕見的中毒性休克綜合症。感染猩紅熱原因、傳染渠道猩紅熱由甲類鏈球菌引致的細菌感染,此鏈球菌可於患者的口腔、咽喉和鼻腔內存活,並可透過飛沫,或接觸了受感染人士的呼吸道分泌物而傳播開去。舉例在幼稚園內,若有幼童感染了猩紅熱,便可經口水、鼻涕等分泌物,將該菌傳播給班內的其他幼童。他們的共用的玩具、圖書等,都可以是受該菌污染的物品,成為傳播猩紅熱的工具。患者的發病潛伏期一般為1至3日。猩紅熱治療方法猩紅熱本身沒有預防疫苗,很多人包括健康人士的鼻腔內都帶有此菌,但沒有發病,直至他們抵抗力轉弱時發病,就會傳染開去。治療方面,抗生素能有效治療猩紅熱,所以患者一旦有症狀,應及早求診,按照醫生指示服用抗生素。另外,也會針對症狀處方藥物,包括服用退燒藥物,配合充足休息及補充水分,有助患者紓緩症狀。猩紅熱的預防方法大眾要預防猩紅熱,需從個人及生活各方面著手,可參考下列衞生防護中心及醫生提供的貼士。1. 經常保持雙手清潔,尤其在觸摸口、鼻或眼之前;觸摸扶手或門把等公共設施後;或當手被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時,如咳嗽或打噴嚏後,都要洗手。洗手時應以梘液和清水清潔雙手,搓手最少20秒,用水過清並用抹手紙或乾手機弄乾。如沒有洗手設施,或雙手沒有明顯污垢時,使用含70至80%的酒精搓手液潔淨雙手亦為有效方法。2. 打噴嚏或咳嗽時應用紙巾掩蓋口鼻,把用過的紙巾棄置於有蓋垃圾箱內,然後徹底清潔雙手。3. 避免與他人共用個人物品,如餐具和毛巾。4. 當出現呼吸道感染病徵,應戴上外科口罩,不應上班或上學,避免前往人多擠逼的地方,及盡早向醫生求診。5. 患上猩紅熱的兒童應避免上學或返回幼兒中心,直至退燒和服用抗生素最少24小時後。6.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7. 避免前往人多擠逼或空氣流通欠佳的公眾地方。另外,建議家長要經常清潔和消毒常接觸的物品表面,包括傢俬、玩具和共用物件。可使用1比99稀釋家用漂白水(即把1份5.25%漂白水與99份清水混和)進行消毒,待15至30分鐘後,用水清洗並抹乾。至於金屬表面如門柄、扶手等,則可使用70%火酒進行清潔消毒。如物品或地方受呼吸道分泌物污染,尤其被懷疑受感染兒童的分泌物弄污,家長或幼稚園員工,可用吸水力強的即棄抹巾清理,然後用1比49稀釋家用漂白水(即把1份5.25%漂白水與49份清水混和),去消毒被污染的地方及鄰近各處,待15至30分鐘後,再用水清洗並抹乾。 想知更多猩紅熱的預防方法,同定期接收醫、食、住、行等嘅健康同生活資訊,就即刻Click入黎信諾Smart Health文章睇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