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氣溫回暖潮濕,容易感到疲倦乏力、無精神,可能是中醫師經常提及的「春困」(意思指春天感到困倦、又稱「濕困」)、「濕重」表現。中醫理論認為,人體可以受外界的濕氣影響,加上本身臟腑功能下降,引致體內產生濕氣及變得濕重,並令人陷入春困的狀態,對身體及日常生活帶來多個問題。不妨了解中醫師教大家如何改善春困濕重的困擾。春困症狀· 容易攰、很想睡覺· 身體、頭部有重墜感覺· 覺得四肢乏力· 胃口欠佳· 食量不多但容易胃脹、肚脹· 大便較稀爛· 女士白帶多甚至有異味春天容易累的成因有註冊中醫師指出,濕有內外之分,「外濕」多數與氣候潮濕、居住環境潮濕例如住所接近海、山,或不小心淋雨所引致。「內濕」大多由脾胃虛弱引起,中醫認為,脾胃具有令身體水液代謝維持在正常功能的作用,但當脾胃功能下降,身體的水分便無法正常代謝,變成及產生濕氣。有幾個飲食習慣的因素,都會妨礙脾胃功能,加重濕氣問題。 · 喜歡吃生冷食物如刺身、沙律、喝凍飲· 食無定時、食無定量,或者不吃早餐,造成有時會很肚餓,有時卻吃得很多· 嗜吃煎炸、熱氣及難消化食物· 愛飲酒、愛吃甜食 總結來說,大家在春天,若身體受到濕氣,同時內外夾擊,症狀和影響都會加劇。春困去濕的方法要改善濕重問題,需從日常各方面入手,例如調節上述提及的不良飲食習慣,有些中醫認為會引起濕氣的食物都要避免,例如芒果、菠蘿等。另外,可採用祛濕食療,常用食材,包括茯苓、白朮、扁豆、赤小豆、薏米、芡實、蓮子、粉葛、淮山、陳皮和白蘿蔔,均有健脾化濕、利尿等作用,建議可用作煲湯、煲水或煮餸。 大家不妨今晚就煲飲可以袪濕解春困的家常湯水,例如粉葛連、黨參、眉豆、赤小豆及瘦肉煲湯。又或者用木瓜、花生、眉豆、粟米、大棗、陳皮煲湯,可以養肝健脾及袪濕,十分適合春天飲用。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家都少了做運動,甚至連日郁動都大大減少,其實會導致氣血循環轉差、影響脾胃正常運動,令人容易產生濕氣。建議要找方法多做運動,培養做運動的習慣,例如進行室內運動。在疫情較為紓緩及情況許可下,太陽下做運動更理想。因為做運動不但可以幫助身體產生陽氣,更可透過出汗的過程,達到排走濕氣的作用。袪濕食療推介冬菇雞湯功效:溫脾胃、袪痰濕材料:雞肉1斤、冬菇1/2兩、薑及蔥適量做法:· 雞肉汆水切塊、冬菇浸洗後切片· 所有材料連同適量清水放煲內,大火煲滾後,轉中火至煲熟食材,略加鹽即可 蟲草花粟米湯功效:健脾祛濕、補腎材料:蟲草花5錢、粟米1條、腰果及花生各1兩、雲苓5錢、陳皮1角、生薑2片、蜜棗2粒做法:· 粟米去皮切塊備用、生薑去皮拍扁· 所有材料洗淨後,連同約1.5公升水(除雲苓之外),大火煲滾後,轉細火再煲1小時· 最後加入雲苓,再煲半小時即可 想知更多春天減輕濕重的方法,同定期接收醫、食、住、行等嘅健康同生活資訊,就即刻Click入黎信諾Smart Health文章睇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