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十分常見,尤其在轉季的日子例如入冬時,患上傷風感冒後,會較易誘發急性中耳炎,特別是出現在兒童身上。患上中耳炎,可引起很多症狀,若沒有即時處理,會令中耳內出現積水,有機會影響患者的聽力,甚至增加日後長期失聰的風險,更隨時會演變成慢性中耳炎,不容忽視。中耳炎症狀中耳炎是指耳膜後的中耳腔出現發炎,臨床上分為急性中耳炎及慢性中耳炎兩種,可以有不同症狀:· 急性中耳炎:耳痛、發燒、頭痛、沒有胃口、輕度弱聽、有耳塞感、耳道流膿· 慢性中耳炎:聽力下降、耳道流出液體或流膿中耳炎的成因急性中耳炎一般人較多提及的是急性中耳炎,它主要由鼻腔受到感染所引起,經常於傷風感冒、上呼吸道感染之後發生,特別是兒童身上。中耳本身由咽鼓管與鼻腔連接,兒童較易患上中耳炎,是因為他們的頭部較細,身體結構尚未發育完全,加上咽鼓管較短及較幼,並且位置偏向水平。所以當他們患上傷風感冒、甚至鼻敏感發作,相關分泌物會難以從咽喉排出,慢慢有機會變成積膿,導致中耳炎 。其他導致兒童較易患上中耳炎的原因包括,個人抵抗力較弱、免疫系統差、患有鼻敏感或胃酸倒流、有中耳炎的家族病史、家中有人吸煙等等。慢性中耳炎至於慢性中耳炎的病因, 是因為患者的耳膜破裂或仍未癒合,導致細菌從外耳進入中耳,導致中耳長期發炎。當中可以有兩大原因,包括急性中耳炎演變出來的後遺症,當急性患者耳內的分泌物,最後不能自行吸收或排出體外,情況持續了維持幾星期,甚至幾個月,便會形成慢性中耳炎。另一致病原因是患上「化膿性中耳炎」,患者多數曾發生耳膜穿破,但無立即治療,並不斷受感染,以致較難癒合,最終積聚了死皮屑,在耳腔的死角位置,形成「膽脂瘤」。此病不但可誘發慢性中耳炎,更可影響面部的神經及嚴重影響聽覺。中耳炎多久會好? 中耳炎的治療方法治療急性中耳炎,一般會處方止痛藥、退燒藥等,來紓緩症狀,通常感染症狀,會慢慢自行消退。若遲遲未退燒,病情較為嚴重,醫生有機會處方抗生素。同時會視乎病情,有機會為患者進行耳膜穿刺手術,即是透過於耳膜上刺穿一個洞,清除積在中耳的積水及膿液,為中耳減輕壓力,從而紓緩痛楚及發燒症狀。另外,要治療慢性中耳炎,醫生會視乎患者的病情,透過進行手術抽走積水、修補破裂的耳膜,或處方抗生素藥水來控制發炎。若同時證實有膽脂瘤,也可經手術切除多餘的組織。中耳炎的預防方法要預防患上中耳炎,平日要保護耳朵,以下綜合了醫生及衞生署專家的建議:· 及早處理傷風感冒、喉嚨痛等上呼吸道感染,防止病菌散播至中耳道· 避免抽煙,減少接觸二手煙、油漆、油煙或到空氣污染嚴重的地方,減少對呼吸道的刺激· 不宜過度用力擤鼻涕,減少耳朵內壓力· 不應用硬物,包括棉花棒挖耳朵· 聽音樂時,避免聲浪太大;不宜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以防損害聽覺· 避免長時間逗留在充滿噪音的環境幼童患上中耳炎,家長未必容易察覺,若發現子女經常拉扯耳朵、情緒變得暴躁、胃口轉差、耳朵流出分泌物,出現相關懷疑症狀,應盡快前往求醫。 想知更多中耳炎的預防方法,同定期接收醫、食、住、行等嘅健康同生活資訊,就即刻Click入黎信諾Smart Health文章睇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