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妹有幸生長於一個幸福家庭,父母都喜歡出門遠遊,所以這次已經是第三次到訪倫敦。A先生感覺上倫敦是有生之年必定會到訪的地方,而且不只一次。無他,畢竟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總會有個情意結想去看看到底有多相似。本來沒有計劃在這一年內到英國因為機會總會有,但A先生的哥哥和嫂子都來,所以決定到London聚一聚。 一知道London Trip Confirm後,第一時間便預訂了Les Miserables的門票,早年和A先生看過電影版,所以今次決定要看個現場的,感受Musical的魔力,即使你不太喜歡文藝活動,Musical還是不可錯過的。 另外A先生和他哥哥都是英超球隊車路士的粉絲,所以都另外安排了到球場參觀。 點擊圖片放大 +5 這次到London是真正的自由行,所以很多細節行程都要由自己規劃,加上希望發掘一下新景點,預備功夫都要做足點(有點違背我們自由放仼的性格)。 景點方面都是那些必去的,London Eye,Big Ben,白金漢宮等等都有去過。這些必到的就不多談了。反而想分享一下這次再來倫敦的感受。 其實上兩次來倫敦都是和父母一起,而且年紀尚小,對很多事情印象都模糊了,今次是一個好機會再認識這個地方。對於Underground,我真的十分十分失望,我明白到當年建起underground時沒有預想到多年後的今天是多麼的熱,多麼的多人。三十多度(七月中)中沒有冷氣的車廂中,是多麼的燥底,多麼的逼。難怪人們都說London Underground是世界上數一數二最差的鐵路網絡。最氣憤的是還要付上貴到離晒譜的車費,究竟他們的工資有多高才可維持到生活需要。香港人應該要知足,雖然港鐵年年加價,但有很好的服務,車費還是在合理價錢內,比得心甘情願。這就是旅行的意義。 Musical亦是到London to-do-list上的重要一項。如果不太肯定自己行程,或到埗後即興想看的朋友,其實可以買即場票,或到Piccadilly Circus附近的box office看看,但要心理準備價格會比正常價格稍高,而且位置未必是最好。Les Miserable未必是你首到London Musical的首選(因為多數人會選擇phantom of the opera),但入面的歌曲動聽之外,更適合生活在公民抗命年代的香港人,看得熱淚盈眶,燃點起心中的那團火。結果沒有令我們失望,感動之餘,更會反思自己對爭取公義的付出足夠嗎?希望到有一天,這共鳴感不再有,可以把它當歷史故事看待。 說過沉重的東西,提些輕鬆的哈哈。Burger and Lobster相信有很多London留學生,甚至遊客都有試過,其實我真不知道它在亞洲地區那麼有名,直到那晚到過唐人街附近的舖頭,等位的全都說廣東話,就驚覺自己是後知後覺的一群。最後當晚由於輪候時間太長所以決定翌日到另一間分店。中午11時到,我們是第一個顧客,太好了。我和A先生在店員推介之下點了一個jumbo二人餐,每人有半隻小龍蝦,一個burger,配菜則有salad和薯條,份量十足,味道一絕,價錢對於backpacker來說真真是很貴很貴,但這頓飯亦是我們離家近一年吃過最豐盛最豪華的一餐。人,總要豪一次。 另外,吃得豪就是拜訪了名廚Jamie Oliver的餐廳—fifteen。說真的,真是太貴不太值。四個人吃了兩個前菜,兩個主菜和兩個甜品,每位盛惠30英鎊。貴夾唔飽,感覺就是像吃分子料理,感到被騙。 其實London消費可說是風儉由人,如果budget有限大可以選一些有廚房的hostel,煮個意粉又一餐。若要豪,可以餐餐鋸扒,感覺就像香港,可以選擇茶餐廳或高級餐廳。對backpacker,馬莎food hall其實都是一個好選擇,我們都吃了10餐8餐。 London是一個令人又愛又恨的地方,但我相信,這裏就像日本,每次來都有新發現。我們會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