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地方,即使已離開很久,每每想起,還是能為心靈帶來一絲寧靜的感覺。池上,就是這麼一處地方。 位於台東和花蓮之間,五月的池上是一大片的青稻田。巷弄分明的小鎮遊客不多,鎮上的食店和咖啡店也是偶爾營業。 單車該是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除了遊客會騎車遊覽伯朗大道,鎮上的居民也可以很快的來回家中和店鋪。正好我們租住的民宿有單車可借,正是台灣的淑女車,出門就更方便了。 伯朗大道 伯朗大道和金城武樹該是最為人熟悉了,原來很早以前這裏便是名勝,多年以後卻還是那麼樸實宜人。但最令我深刻的卻是天堂路。 天堂路傳說有二,一是說站在路上遠望山巒,美得仿佛置身天堂一樣。另一說法是舊時村中的居民若不幸身故,必須經過此路才能到達殮葬地,因此這是一條通往天堂的道路。我個人較喜歡相信後者的說法,雖然死亡得可怕,但其實也很美好。 乘着風在稻田馳車着實有一種說不出的爽快,一般一日遊的遊客都要在五六時還車,我們這些坐「私家車」的就可以在這個時間獨霸美景。 大坡池也是一個讓人屏息的美景,池面不靜如鏡,倒映着晚霞餘輝。 這裏晚上有本地居民表演,也有學生蹤影,早上則是晨運好地方,該是整個鎮最有活力的地方了。特此紀念我竟然起來看日出了! 文青 想不到池上人數寥寥,卻有好幾家文青餐廳,是真的文青,店內放置不少最新和優質書籍,啜飲着手工啤,邊讀着新詩,這就是我們度過晚上的節奏。飲得微醺,沿路笑談着哲學人生,慢慢踱步長街。想起也心頭一暖,你呢? 點擊圖片放大 +2 與自然共生 老實說,池上不是沒東西吃,但也不是很多東西可選。池上便當是紅遍台灣的了,因為池上的米非常香軟,在餐廳點了便當後可無限添湯,對於背包客真的帶來無限安慰。 看完大坡池的日出後,下午苦苦搜索也找不到東西吃。突然看到一個牌子寫住 ‘阿婆婆’,以為是尋常人家的庭園,想不到就在這裏跟台灣人閒聊了三小時。 阿婆婆在自己的園子種了很多食材和蔬菜,當天正好有一個台北來的朋友探望她,正好造就了我們有食神。她大力推廣自然飲食,不添加任何複雜的東西,用最簡單的調味來品味食物,也是她品味生活的方式。 在香港一頓飯悠閒吃三小時簡直是奢想,但阿婆婆就是一個非常健談,也很好客的人,她讓我們自己摘菜葉,然後不住給我們煮她的拿手菜,由前菜,到正餐到甜品,食着食着我們都不知道帳單要怎樣計了,但結果卻是有很多道菜都是她請我們吃的。她本來已打算睡覺不招待客人了,這也是一種緣份。 點擊圖片放大 +2 沒想過去一趟花東,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池上這個小鎮。去旅行挑一個最貼近當地人生活的地方,漫活一兩天,一直是我喜愛的旅遊模式,就像去台中時就待過埔里,今次花東就留在池上。沉悶還是會出現的,畢竟逛完一圈也不過一兩小時,把短時間能逛完之地,變成一個漫活旅程,便是對自己的考驗。於香港人而言,長久身處在爭分奪秒的壓迫感中,連放鬆也是一個難題。但我慶幸現在想起池上的一片綠田和清風,還會感到一陣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