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4年7月22日 第20屆三中全會於7月18日完滿閉幕,當中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下稱「決定」),會議除了提出2029年完成改革任務、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的方向之外,最重要是帶出了「六個目標」、「七個聚焦」及「十四項改革任務」。本次三中全會公報有53次提及到「改革」字眼,是近年歷屆的三中全會公報中提及得最多次,可見是次會議以「改革」為國家的方向主軸。事實上,早於三中全會召開的數天前,長期關注香港的著名內地博客「靖海侯」已發出了文章「香港的改革期待」,當時已見中央對香港「改革」高度期望的端倪。那麼,「三中全會」帶出了甚麼特別的信息,需要份外留意呢?在「七個聚焦」中,內容多次圍繞在「高水平」及「高品質」等用詞,這正是與習近平主席去年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提出的「新質生產力」互相益彰。對於生產力模式,我們不單只要求新求變,也要求質。事實上,國家經歷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後成為了全球第一大的出口國,獲得的經濟效益空前具大,人民也開始踏上小康中產之路,惟以往貨物出口大多數都是集中在傳統製造業。近年,在國家主席習迎平帶領下,國家積極推動從「傳統生產力」蛻變成「新型生產力」,包括生物制造、數字經濟、人工智能、電動車等,當中電動車產業更是短短數年間銷量竄上全球第一。面對千變萬化的國際形勢,當我們國家在為新興產業全力拚發展之時,香港實在不能再原地踏步,仍然只靠「炒賣」、「投機」、「房地產」等老本支撐。香港必須有立的決心、破的勇氣去擔當改革的先鋒對於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信息,香港應何配合把握「改革機遇」? 筆者認為香港仍有多方面的自身獨特優勢可以發揮,在國家大政策下為香港經濟發展注新動能。首先,香港必須善用「中國的窗口」的優勢,繼續聯通世界,不應在國際上作繭自縛。一直以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建構了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發揮著「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作用,具有高度國際化的獨特優勢。然而,在近年地緣政治局勢突變下,似乎部分西方國家熱衷於把香港「去功能化」,企圖削弱香港的優勢,以此限制國家的發展及崛起。面對部分西方國家的惡意輿論及戰略佈局,香港不是要逐一反駁,更應該是強化自身優勢,以及發掘新的增長點,主動多加與國際接觸及經貿合作發展,包括及不限於只是歐美、中東、東南亞某一版塊的國家,持續擔任中國的窗口,深化與外商的往來及來港投資,提高全球對香港獨特優勢的認識,才能使香港成為「說好中國故事」的平台,讓世界各國全面了解真實的中國。其次,香港應把握「一國兩制」的自身優點,並發揮至極致。「一國兩制」為香港帶來稅制、普通法、司法制度完善,而客觀環境上,香港也擁有大量的法律人才,包括大律師、事務律師、仲裁員、調解員等,即使本人也是一名認可的職場調解員,可見香港這個地方在調解、仲裁、解決紛爭服務的成熟以及豐富經驗。在面對國際的經貿日益頻繁、配合「一帶一路」國家重要的發展策略下,香港應在處理、解決國際經貿爭議上扮演更大的角色,為深化改革開放作出貢獻。最後,任何一個地方能有效地推動改革和持續發展,不外乎需要「人才政策」的支持。香港擁有五所在國際排名名列前茅的大學,訓練了不少專科人才,為科研、創新領域上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學術基礎。特區政府在政策上應推動市場的科技企業與大學之間加強互相合作,把學術的研究成果轉化成為現實的「新質生產力」。除了落實本地人才的培育外,政府也需要繼續大力推動「高端人才」的引進,以及不應抗拒海外返港的「回流人才」。三管齊下,才能為國家及香港的發展提供源源不絕的人才。事實上,近年不同地方已積極推動「吸納人才政策」,以最近香港的深圳為例,對於創業人士供住房保障、學術、保健補貼等。在瞬息萬變的國際局勢下,特區政府應把人才政策提升成國家及香港發展的重要戰略,只要有足夠的人才,才能有底氣和膽識把握改革機遇,協助國家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香港力量。原文網址: 張美雄|三中全會推動「全面深化改革」,香港需要把握改革機遇 | 香港01 https://www.hk01.com/article/1040371?utm_source=01articlecopy&utm_medium=referr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