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何時,“快”似乎變成了追求美好生活、引領時代發展的代名詞。大家一切以“快“”為樂,以“快”為榮,“快生活”、“快節奏”、“快發展”;“速食”、“快遞”、“快手”。我們一路追逐,卻忽略了沿途的風景和生活的終極意義。 放慢腳步,讓靈魂趕上身體的步伐,身心合一,尋找一個可以安放靈魂的地方,讓現實與理想有機融合,給精神世界補鈣變成了當今人們共同的追求。 “高淳”——這個以“慢”聞名,打造“慢城”新名片的江南小城,便成了我們此次放飛心靈,回歸童真的首選之地。 一早從丹陽出發,幾經輾轉,150公里的路程歷時2個小時左右,當我們還沉浸在與兒時相關的充滿童趣的回憶中時,大巴已經把我們帶入了本次采風的第一站“淳溪老街”。 這條始建於宋代的淳溪老街位於高淳商業中心,是明清古建築群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個縮影通渠公司。這個長345米,寬不超5.5米的江南老街,距今已有900多年歷史。不同歷史時期,賦予其不同的歷史內涵,所體現出不同時代的歷史風貌吸引著南來北往的遊客在此漫步、駐足、放飛思緒。 最具代表性的要數背靠老街,門朝官溪河的“吳氏宗祠”,其融合了古代“孝”文化和近代“忠”的文明,“精忠報國,孝於父母”的中華文明以此為載體,走過封建王朝,歷經14年抗戰,而今守候在此,像一位滿腹經綸的老者,向遊客娓娓道述它昔日的輝煌。 建於雍正元年的“吳氏宗祠”,因其主“尊祖孝親”而聞名天下。曾獲得了乾隆親筆賜予的“孝子”匾額,大廳外側屏風上雕刻著的“二十四孝圖”的“孝”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一個象徵,對後世仍有很好的啟示和教育意義。前進正門後屏風上的《陳毅東征圖更》又賦予這祠堂以更深厚、更寬廣的文化內涵。新四軍一支隊東征抗日司令部就曾駐紮與此,為抗日新四軍東進茅山、西通皖南起架起了一座橋。從“孝親”到“精忠”、“救國”,如今的“吳氏祠堂”似一種象徵、更似一種賡續傳承,等著後人接過它手中的接力棒繼續向前。 如果說淳溪老街代表著高淳的過去,那麼“國際慢城”椏溪和“遊子山國家森林公園”則代表著這座城市今後的發展走向高壓通渠。是遊人回歸自然,放飛心情的好地方。 當旅遊大巴緩緩駛入一片蔥蘢蒼翠的竹海,一條不足3米寬的鄉間馬路如同馬良的神筆在此隨性捺出的一筆,蜿蜒地向前方伸展開去。馬路兩旁的竹林相會在半空,它們彼此依偎、心手相牽,陽光透過竹林灑下點點斑駁,時而又是細雨鑽過竹林縫隙飄向地面。 進入竹海,一股清涼、靜雅、微薄的涼風此間悠悠地醞釀開來,頓時抹平了我們焦躁的情緒。我們不由得壓低嗓音、放慢語速、帶著一份童真與好奇悄悄打量著著神奇的世界。竹回路轉,沒多久,竹園便悄悄隱匿於身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田園風光,極具徽派建築特色的白牆、黛瓦、馬頭牆,可謂“遠望青山含黛,近處黑瓦白牆”。 我們有如武陵人誤闖桃花源一般,便舍車而行,沿著鄉間小路一路前行,複行數百米開香港公司,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只是男女衣著,與我們無異、那停放在門前車輛及現代化的商業化的酒肆茶坊向外人展示著當地的農民乘打造國際慢城之東風和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扶持,都過上了富足、安逸的桃園般生活。讓我們在羡慕、又有一絲絲嫉妒之餘,不由產生了“此身願作蓬蒿人”的感歎!東坡“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的放蕩不羈與曠達超脫亦可效顰。 因孔子遊歷而得名曾被南宋詩人範成大美譽為“雨歸隴首雲凝黛,日漏山腰石滲金”的“遊子山國家森林公園”,僅三條壟景區萬畝茶園這一景點,讓我不免產生“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抒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置身這萬畝茶園,我們才發覺自身的渺小與脆弱,方圓幾百里,除了鳥語蟲鳴,不見一人,如若一人斷然不敢前往,平時自詡天不怕地不怕的我此時也只能噤若寒蟬般默默跟隨大部隊,行走在那取自於廢棄木船拼成的“雲棲棧道”。這是一條,也是僅有的一條供遊客觀賞和遊覽的通道,猶如一條漂泊在綠海之上的土黃色的飄帶,帶著遊人泛舟於青山綠水之間,穿著花紅柳綠的遊客在這綠色的海洋中如同螻蟻依附在飄帶上隨波逐流,點綴著、映襯著這茫茫的翠綠、青綠和暗暗的墨綠。這種浩瀚無邊、這種氣勢磅礴、這仙境般的境象一直跟隨著我回到了丹陽,潛入夢境,至今餘味繚繞、回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