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viavoyage.com 第 2 章.第 7 篇 艾米諾努社區 「真寺.白鴿.人群.碼頭」 含蓄與開放可以是一種相通的空間關係,走過相連的西魯克茲與艾米諾努,就能了解箇中奧妙。 . 曾經脫離又重歸法提赫歷史城區的懷抱,艾米諾努內街延續了西魯克茲的懷舊氣息,街區往外伸延遠至繁忙的加拉塔橋和公眾渡輪碼頭。抬頭看街區內的各式建築,灰褐色的懷舊外牆仍然是兩個街區的共同最愛,留住了鄂圖曼建築的裝飾藍本。 . 不同的是從西魯克茲走向艾米諾努,街道的格局題得豁然開朗。艾米諾努內街的商用建築物展現了較為開放的一面,容納著歐洲新古典都市的影子。區內結集了東西文化融合的十九世紀建築、象徵著街區同樣是當年第一屆國民建築運動的活躍區域。值得留意的 Hamidiye Caddesi 與 Bankacılar Sokak 街道上,不少物業、酒店、辦公室、商戶等建築物外牆、樓臺窗口、外牆柱飾,採用歐式商用建築六、七層樓高的結構模式,令人聯想背後多少受到都市建築運動的影響。如街上 1924 年落成 2007 年轉為博物館的 Türkiye İş Bankası Müzesi (土耳其是銀行博物館),是建築運動的代表作之一。鄰近街道亦不乏著名的地道食品店。途經 Hamidiye Caddesi 會發現一間店面充滿懷舊格調的老店,是始於1777 年的 Haci Bekir,第一間享負盛名的 Turkish Delight 土耳其糖果店 。這間古老且顯赫的家族式糖果專賣店,同時被列入了世界百大最古老商標之一。店內店外也維持了懷舊的打扮,讓客人留住深刻印象。店內數十款糖果種類,有受歡迎的開心果、玫瑰味等。店內會提供免費樣品,不妨在購買前試食感受土耳其的喜悅。 無驅無束的中東城市生活色彩 歷史演變之中,維持著中東民_族的宗教傳統,彷彿仍然是每個土耳其城市的民_族使命,走過城市的街頭巷尾,總會找到一兩座清真寺的踪跡。而艾米諾努就至少擁有七、八座,大小各具特色。遊經 Yalı Köşkü Caddesi 街道,Hidayet Camii 就是其中一間座落內街的社區式小型清真寺。剛巧是下午晡禮時分,遇見信徒從四方悠然內進禱告,有簡樸居民、或者穿上西裝的上班族,不分貧貴。遊走區內還會發現人們會共享公共淨手池、食水亭,進出各大小清真寺。這些彷彿都成了他們區內的日常活動,艾米諾努區內確實凝聚了一片無驅無束的中東城市生活色彩。 走在距離不遠的 Yeni Cami Caddesi (新清真寺路)路口,會發現一所單層的古舊建築 Hatice Turhan Valide Sultan Türbesi 。樓頂突出的簷篷蓋上了極盡鄂圖曼色彩的磚瓦,是十七世紀蘇丹易卜拉欣一世為寵姬 Turhan Hatice Sultan 的陵墓。座落在社區之間,將歷史故事世代流傳人間。土耳其人歌頌與傳揚歷史傳統的象徵,不拘市井街道或是歷史聖地,文化得以滲透街角。 沒有純粹革新或守舊,街區得以展露多層次的歷史風采,演繹著民_族傳統與歐式發展的共融舞步。艾米諾努是在伊城歐洲區的,然而遊歷街巷之間,好像幾度穿梭了歐亞之間。 踏在 Yeni Cami Caddesi 路上,從建築物間可窺探十六世紀末興建的鄂圖曼帝國新清真寺。十七世紀早期一場大火災曾經破壞了新清真寺的工程及鄰近的市集建築,後來才重新恢復建設,於 1663 年完成後來簡稱為新清真寺 。宏大的新清真寺尤如艾米諾努的巨型社區會堂,清真寺內外也有著寬敞的公眾空間,聚集著大量居民與遊人。寺外兩側同樣有共用的淨手池,尤如一個公眾大型淨洗空間,信徒可隨便淨洗手身。而尤其七八月炎熱的季節,成為了大眾的解熱之泉。 大眾化的新清真寺 新清真寺確實很大眾化,也引來了白鴿。一大群來來往往飛越清真寺的塔尖,來到大寺前門的大階梯外休憩。有人在寺外提供穀米 1TL,人們把買來的飼料灑在地上給白鴿,小孩嬉戲其中打成一片。坐在門前大階梯上的有歐洲遊人、有披著頭巾的年老婦人、簡樸居民,於是也跟著坐,其實不為什麼,只是坐著悠閒地享受片刻和諧的公眾空間,融入欣賞這個人來人往的艾米諾努社區。起來走到新清真寺前門,眼前轟立著古舊痕跡的大理石壁龕,有如見證著艾米諾努的時代變遷。門前刻有 Eminönü Yeni Cami 1597 1663 的記號,是每座清真寺標示的保育證書,並且附有故事說明,土耳其對歷史文化絕不馬虎的保育規劃,絕對值得借鏡。 走進新清真寺,大概能了解其建築結構同樣承襲自 Mimar Sinan 錫南大建築師的手筆。鄂圖曼時期清真寺內設有醫院、小學、公共浴池、市場、圖書館和庭園內的公共噴泉。門廊下的外牆有伊茲尼克的瓷磚裝飾,色彩隨著歲月淡化,藍藍綠綠的古舊感巧妙地載著了伊斯坦堡年累的痕跡。寺內的前庭其實不算寬闊,但設計上連接了寺外的空間,反而較為開放。走在西面大門離開清真寺前,正正可看穿艾米諾努的室外空間,視線可穿越沿岸碼頭、直達對岸新城區的加拉塔。 帶領伊斯坦堡走向世界 站在西面大門,眼前有幾位披著色彩亮麗頭巾的女士們走過,從穿越新清真寺大門眺望新城區,有如體現伊斯坦堡人在時代下的變遷。土耳其經歷國父凱末爾的時代改革,在宗教解放下的社會世俗,早已拒絕了中東教條下絕對守舊的觀念,讓伊斯坦堡揮揚著色彩開放的面紗,帶領伊斯坦堡走向世界。 離開清真寺,向城市沿岸走,便明白 Eminönü Kalabalık 土耳其語:艾米諾努人群的真正意思。來到古往今來的艾米諾努沿岸,就如站在歐亞之間的交匯點,據說今天的艾米諾努日間可達二百萬人流流經,身在其中多少也會認同。站在這個交匯點,可一覽新舊城市、香料市集、金角灣、遠洋遊輪碼頭、博斯普魯斯海峽,或亞洲區的面貌,回溯伊斯坦堡城岸的古今。穿越鄰近擠滿小商販和途經者的行人隧道,可通往街區的另一端,抵達近加拉塔橋端繁忙的沿岸和碼頭。 . 區內不乏紅色售賣車或地道的食品售賣,有鍍金雕飾設計的特色售賣車售賣炸得金黃的魚肉脆圈 3 TL,檔主和售賣員也著上設計充滿著民族特色的服飾,為廣場添上了民族地道色彩。而更為著名的 Balık Ekmek Fish Sandwich Boat 魚艇就停泊在加拉塔沿岸邊,魚三明治售 TL 5,是船上唯一製作和售賣的食品。一款塞滿魚肉、洋蔥、蔬菜沙拉的麵包,另外有提供檸檬汁調味。買下便坐在船前只有低凳子和小桌子的岸邊一嚐地道風味,一邊了解沿岸艾米諾努人群的社區現象。艾米諾努魚三明治可說是區內最具特色的地道食品,穿越加拉塔橋前,千萬不要錯過。 來到古老的 Eminönü 艾米諾努,體現了歷史城區座擁著歐亞尊貴海岸,牽繫著迷人金角灣,見證新舊城的歷史演進。自東、西羅馬帝國的貿易交往,至鄂圖曼後期的城區發展運動,區內的歷史建造和沿岸發展,都為伊斯坦堡描繪出一個多層次的城市畫面。歷史清真寺、白鴿、人群、碼頭,簡樸而深刻地描繪出城區的印象。艾米諾努誘人之處,在於它恰如投射著伊斯坦堡的城市縮影,離遠觀賞,輪廓更具層次感、城市意義更顯細膩。無數的人流、小攤檔、公眾碼頭、大小遊輪、觀光船、描繪出伊斯坦堡最繁盛的畫面。 . 艾米諾努好比一份陳年發酵的土耳其紅茶,吸引無數來客穿梭回味。退卻了幾曾苦澀的過去,城區與海岸的故事依然繁盛溢瀉,品茗城岸之間,茶香醇厚得幾度回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