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尚未爆發前,實體店零售主導著香港市場,這讓我們在初期掙扎不已:究竟應該順從市場趨勢選擇傳統營運模式,還是嘗試開辟新途徑?傳統營業模式勝在已經得到市場的認可,不過我們卻憂慮傳統模式長遠是否會因科技發展而被淘汰。然而,如果發展全新的營運模式便需要承受極大風險。就在我們猶豫不決的時候, OMO 出現了!雖然 OMO 在海外市場初露鋒芒,但它還處於小孩階段,很多方面都尚未成熟,在香港市場依然默默無名。儘管如此,我們認為它有著無限潛力,對其抱有期待。於是,我們決定攜手前行,共同成長。近年來,疫情改變了港人的消費模式,許多商家紛紛轉向OMO營運模式。看著它在香港逐漸打開知名度,我們深感欣慰,不禁回想當初與 OMO 的相遇。OMO 的誕生OMO 全名是 Online Merge Offline,意指線上線下融合的商業模式。在 OMO 誕生前,大家更為熟知 O2O (Online to Offline),即透過線上平台吸引消費者到線下消費。然而, O2O 難以整合線上線下的數據,為消費者提供精準服務。OMO 的誕生正好彌補 O2O 的缺點,它彷彿是天生畫家,可以透過整合線上線下的銷售渠道數據,例如消費紀錄、顧客行為足跡等,描繪消費者的消費輪廓和習慣。OMO 的「作品」有助我們了解你的需求和偏好,提供個性化服務,讓你的消費體驗得以提升。我們為什麼選擇 OMO? 我們誕生在科技時代,當時海外已經興起了網上購物的趨勢。不少海外消費者因直播了解更多產品資訊,引發即興消費意欲,直接下單購買。雖然香港當時尚未普及線上消費,但我們留意到社交平台的使用率歷年不斷提高。除了用於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外,大家還會透過平台獲取各式各樣的購物資訊。這讓我們不禁思考未來香港大眾的消費習慣是否亦因社交媒體的發展而產生改變。而且,香港一直嘗試促進電子支付平台的發展。綜觀當下及未來市場發展,我們決定來一場豪賭,同時發展線上線下商店和經營各社交媒體平台,相信這些會是香港未來電商發展不可缺少的元素。雖然 O2O 當時在香港稍有名氣,但始終是以實體店為主,網上平台僅是消費者和實體店之間的渠道。相反,OMO則是以整合所有渠道為核心,網店和實體店互相支援,與我們的理念不謀而合。雖然我們是商家,但仍希望與消費者之間存有溫情,並非只有互惠關係。因此,我們希望與 OMO 一起以「人」為本,透過多渠道營銷和24小時線上經營與顧客互動,增加彼此間的溫情和信任。再者,有 OMO 這位「天生畫家」的幫助,我們可以一起描繪消費者輪廓,共同抓住你的心,讓你享有更好的消費體驗。我們如何以 OMO 形式發展至今?雖然我們與 OMO 決定互相扶持,但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幸好最終順利定下相關營運策略。正因大眾對社交媒體的使用頻率不斷增加,我們決定透過社交媒體宣傳和網店營運,接觸更廣泛的客戶群。Facebook 和 Instagram 提供大量有趣的電器資訊及優惠,相信總有一條資訊適合你;WhatsApp 則提供專人服務,隨時隨地解答你的問題。希望透過香港各大社交平台與你交流,拉近你我之間的距離。儘管如此,我們也意識到網上平台難以滿足那些喜歡親身體驗和觸摸商品的顧客。因此,我們實體店不僅用於線下銷售,還充當陳列室,讓顧客在舒適的環境下體驗各種電器產品的功能。此外,實體店還可以作為取貨點,消費者可以選擇線上下單後到實體店自取商品,從而提高整體購物體驗的便利性和滿足感。無論喜歡線上購物還是喜歡親身體驗的你,相信在 OMO 的協助下,你都能享受到全方位的購物體驗。總結每位顧客都擁有獨特的喜好和需求,因此我們將以 OMO 形式繼續發展,以提供更加個性化和多元化的服務。疫情過後,我們曾慶幸選擇了以 OMO 方式營運,因為這符合港人現時的消費習慣,且成為商業潮流。然而,這段經歷也提醒了我們市場和消費者習慣會隨時變動,並影響未來商業模式。因此,我們會積極收集大家的意見,不斷改進 Built-In Pro 的服務,以滿足更多人的期望。希望你能滿意 OMO 和我們帶給你的服務。下期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