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冠昇 香港教育大學卓越教學發展中心研究人員 香港書展2017的主題是旅遊,那麼除了去選購異地的飲食購物指南之外,是不是還有一些好書幫助我們擴寬視界和觀察的層次,讓旅遊有更豐富的人文厚度?最近在媒體上讀到羅金義與秦偉燊合著的《老撾的地緣政治學:扈從還是避險?》(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的不少書評,不約而同都應用國際研究理論的視野去提出對著作的欣賞及對老撾未來的見解,或是有關它對「一帶一路」的啟示。本文則打算從人文學的視野,嘗試窺探此書普及的人文價值,並不只是囿限於學者旨趣。 老撾是現時世上少數僅存的共產政權國家,誠如書中所言,屬於常被世人冷待的國度;儘管她有慘痛的歷史過去,政局曾經動盪得使人疲累,但不幸中之大幸,是在近代並無出現大屠殺或大型血腥革命。隨著1980年代末開始改革開放,貧窮沒再惡化極至;人民有樸素的一面得以保守,樂天知命;在人文旅人眼中,老撾猶如置身於沙漠中的綠洲,讓人覺得彌足珍貴。村上春樹最新的遊記也揀中老撾,書中他也提及當有人問為何要去老撾時,起初他也為之語塞,但這質問反而像當頭棒喝,驅使他更有動力寫了老撾的遊記。「為甚麼」去老撾,與「為甚麼」研究老撾的地緣政治,兩者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本書作者恰到好處的切入點凸顯了老撾的特別之處 —— 在夾縫中謀求安穩自處,以國際關係理論的「扈從」與「避險」的視角,闡析老撾與中國、泰國、越南的交往之道,深入淺出,絕對是全面了解老撾外交戰略和中南半島地缘局勢的最佳入門書籍。不過,在人文視野之下,本書也有不少有趣內容去回應:老撾到底是一個甚麼樣的地方呢? 大家在Google搜尋引擎輸入「老撾」二字,自然會發現大部份都是講及老撾旅遊的好去處和特色。驟眼看來,你會以為老撾是熱門的吃喝玩購旅遊點,人人都對她耳熟能詳,彷如另一個布吉?但細心觀察之下,就會發現大部份網上博客在前往老撾之後,對此國度都有一種驚為天人的讚美。大家不會認為老撾能媲美水都威尼斯或玻利維亞天空之城的景觀,卻對當地人民的純樸帶有一種豔羨目光。當大家都擔心在全球化之下所有國家都面臨被受跨國企業入侵當地文化之虞,老撾的例子恰恰說明,也許經商貿易的影響在所難免,但建基於與鄰國泰國和越南之間的歷史淵源和人文交流,老撾的人文地理仍然保留傳統、樸素的特色。即使中國企業近年在大力擴張,但老撾的文化本位仍未被完全扭曲。書中特別觸及這種無可避免的趨勢,引證中國的強勢進入已開始引起政府與民眾的不安、反彈和自衛,老撾嘗試對沖全球化的洪流和中國日漸龐大的經濟影響力,確實不易,但又不能簡化為「節節敗退」。 基於老撾被受印支半島以外的文化的衝擊還未算嚴重,相對而言老撾仍然保守著不少古風舊貌,人民純樸而熱情,絲毫感覺不到他們對生存環境的抱怨;小乘佛教在老撾盛行,展現老撾人篤誠、平靜和善良的一面。書中談及老撾與鄰國關係時,指出整個印支半島有著不可分割的文化基礎,信奉南傳佛教便是其一,當中尤以老撾的最不受商業化「污染」(當然也還有不少民眾信奉原始宗教);老泰關係曾掀波瀾,最近得以緩和,宗教因素或許也有一些助益。另外,北部苖族族群之亂近年總算偃旗息鼓,不少國際非政府組織上山探訪和協助發展,那裡物質條件雖然貧下,但驚見人文地理如詩如畫。 要數老撾最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非龍坡邦莫屬。14世紀以還那裡是瀾滄王朝的首都,乃歷代國王之王廷,深藏在宛若世外桃源的幽靜河谷裡,生活步調悠閑,小城裡有一棟棟法國殖民時期留下的王宮、別墅和佛寺,甚具建築特色,而最能展現南傳佛教宗教力量的標誌之一的香通寺,正在城中。也誠如本書所慨嘆,它們都見證龍坡邦百年以來如何「活在法國殖民主義、日本軍國主義、美國霸權主義和越南共產主義的夾縫之中」。世上還有多少舊城有如此複雜的人文底藴?而它原來只是身處我們兩三個小時的航程之內。 「世界文化遺產」這塊金字招牌雖或令人趨之若鶩,卻同時帶來其他不良影響。龍坡邦的文化遺址無疑逃過一劫,但傳統民房與小商店卻消失不少,變成了餐廳、咖啡店、酒吧或旅行社。過去的監獄搖身一變成為了高級餐廳,充滿殖民歷史色彩的法國文化中心則變成了按摩店。由於物價飆升,古城漸漸被商業化,一些居民因無力承受生活開支而需要遷移,傳統的歷史城市的特色早晚會有所消褪。龍坡邦居民對於居住地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反應相當複雜,一方面感到無上光榮,另一方面卻失去了對這片土地的歸屬感。離開對他們既是無可奈可,也是情非得已。另外,本書也訴說了外國(近年來主要是中國)資本進入之後奪取了老撾大量山林和自然資源(木材、象牙…),老撾會否變成另一個柬埔寨,值得人文旅人關注。 大眾旅遊(或稱為消費旅遊)是21世紀特別發達的現象,深受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追捧,由於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認證,有助刺激旅遊人數,帶動經濟效益。據統計,老撾2014年吸引超過53萬遊客到訪,可見世界文化遺產招牌帶來龐大商機,也吸引政府致力推動。然而,有意見指一個城市的文化建築被列為世界遺產之時,相關建築等同步向死亡,因為保存文化建築遺產的同時,會殺死它的靈魂。龍坡邦這種現象,Urry的「旅客凝視」理論(tourist gaze)或可提供一種解讀 —— 在旅遊理論中,MacCannell提出旅遊本身帶有尋覓「真確」(authenticity)的傾向,是一種尋找當地真實情況的過程;旅客對當地人生活真相的好奇,往往就是一種「旅客凝視」的視角。遺憾的是當這種「凝視」要由當地人襯托和營造,往往會破壞當地原有的生活形態和運作,促成一種真確性的誤差。事實上,誠如網路上大多的旅遊評論,多多少少均帶有一種「朝聖」的心態,希望一窺老撾純樸與彷若世外之究竟。於是,在「提供」這種純樸的背後,可能扼殺了許多生活的真確性,令遊客見到(凝視)的,反而未必是老撾真確的一面。這種顛覆老撾真確性的文化旅遊發展模式,發人心省,值得深思是否應長此下去,又或應如何拿揑平衡。 老撾是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家,山巒起伏,森林密布,空氣清新,(暫時)污染不多,不論在城鎭還是在郊外,視野都非常廣闊,實在是山林中的仙境。除了濃厚的人文風情和秀麗的自然風光,老撾著名的牌酒Beerlao,不但被日本評為亞洲第一,美國《時代》雜誌也將它選為亞洲最好的啤酒,逐漸成為老撾繼生活純樸特質外的另類「軟實力」(另一極品是老撾的咖啡)。作為「慢活」的好地方,若我們有機會能夠一嚐Beerlao已是愜意,加上細嚼《老撾的地緣政治學》這本簡明精要的老撾當代史研究扎記,更為一大美事,人文旅人也可藉此良機對經濟發展與守護人文底藴的矛盾,多作反思;這也許也是對作者羅金義在〈後記〉的詰問的感應 —— 在「改革」的大潮之下,還剩多少「野渡無人舟之橫」的寧謐? 點擊圖片放大 參考文獻 MacCannell, D. (1976). The visitor: A new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New York: Schoken Books. Urry, J. (1990). The tourist gaze: leisure and travel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