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SPACE中國商學院客席講師 趙立基 讀到剛剛出版由羅金義和郭儉合著的《獅子山下的南亞小企業》 一書,使筆者思緒回到上一世紀九十年代在英國赫爾市(Hull,英超足球節目譯作侯城)為當地「種族平等委員會」工作的流金歲月:「人均生為平等,自由和生存的機會,不論他/她們的種族及膚色……」。 香港一向自稱為亞洲國際都會,更與其他國際名都,例如紐約、倫敦及巴黎齊名。不過在舞榭歌臺的背後,我們究竟有多了解這些身處我們週遭而有其自身文化和語言體系的朋友呢?我們現時的所謂「融和」或「多元種族」政策,對他們有多大的正面影響呢? 種族問題在歐美國家是時常要面對的議題,政策上稍一不慎,可引發至政治和社會的糾紛。就以英國為例,在1958年發生於諾定咸和連串種族事件,促使英國政府重新檢視少數民族的政策,更分別制定《反歧視少數民族法例》和成立「民族平等委員會」,以消弭種族歧視和推動民族和諧。不過,雖有不少政策或措施,英國「平等與人權委員會」在2016年發表的調查報告依然指稱:「英國社會根深蒂固的種族不平等問題正在惡化,政府應立即採取行動以避免造成社會的進一步分裂。」 可能大部份香港人都感覺我們社會的種族不和情况不太嚴重,甚至是天下太平,因為基本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嚴重事件。政府在2008年更通過《反種族歧視條例》。然而冰山之下,香港的族群情况,特别是南亞裔人的光景和個人故事,主流社會中的我們又有幾多認識呢? 一向以來,相比於其他社會議題,香港的少數族群研究和文獻其實並不多見,只有很少學者願意花時間於此題目。對南亞族裔的了解,或只可以多從服務非華語人士的非政府組織所提供,也多集中於他們的教育、語言、房屋和就業困難等等方面。主流社會不但「一刀切」地將他們視為弱勢社群,或以相似於對待殘疾人士的思路去「處理」,少有提及他們在香港的創業活動,這或多或少旁證到他們被忽視及被排除在我們以經濟掛帥的主流社會當中。 本書正正是填補這一片空白,研究和探索香港的族裔經濟,南亞人士在經濟及創業營商上的情況。這研究和討論有別於其他的研究 — 大多偏向於視少數族裔為弱勢社群去分析 — 此書無疑能帶引讀者走向一個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我們身邊的南亞族裔「香港故事」,讓我們了解他們其實跟大部份香港華人相似,在這自由經濟體系中,如何在經濟活動上掙扎求存和貢獻香港。 全書行文嚴謹而有層次,共有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先從宏觀角度和數據,論述從19世紀至今南亞裔移民在香港的情況,其中更有不少他們參與經濟和就業的數據分析;第二部份是本書極精妙之處,以說故事的方式(story telling)闡釋六位南亞裔香港小商人的故事。從六位主人翁有血有淚的個人掙扎去了解他們以創業和營商的方法去脫貧,如何努力向上,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和尊嚴的真實故事。故事的主角在營商上就像大部份香港人一樣,無奈面對租金高升的挑戰,但他們更無奈面對的是制度思維上所產生對他們的種種歧視(institutional racism),例如在金融借貸或聘用本地工人上遇到的困難。這部份以故事形式表述,更能讓讀者進入故事主人翁的世界,促使讀者用多元角度去理解他們的光景,產生同理心。 第三部分是總結了數以十計訪談之後,以三種商户類別(包括成功型,穩定型和倖存型)去分析其經商過程的局限和資源運用的處境。第四部分是分析被受不同資助模式的非牟利服務機構,在提供多元文化社區服務的不同視野和效果。最後的結語和建議部份,帶出「獅子山下精神」的核心價值和再思所謂「本土思維」,呼籲大家應多欣賞南亞裔港人的奮鬥,因為這才真正有助於南亞裔人士與香港主流社會的融合。 本書能深入淺出地論述一個頗為複雜和艱澀的研究課题 — 香港族裔經濟,圖文並茂並採用個案故事講述形式,倍增其可讀性和趣味性。對於我們這些對香港獅子山下價值觀深具情感的香港人,本書是非常值得我們參考和推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