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的深夜時分,油尖旺區仍然燈火通明,而照明的這個區域的卻不止路燈,還有頂在頭上的霓虹招牌。霓虹廣告招牌在過去幾十年一直都受盡外國人的熱愛,不論是港產片還是荷里活電影,都不乏這些廣告牌的身影。這些年代的產物近年卻意外地符合一眾年輕人熱愛的 Cyberpunk (賽博龐克) 美學,這種美學的宗旨卻是 “Low life, high tech (低端生活,高端科技)”。這些年輕人過著前途黯淡,近乎毫無希望的日子,似乎只能透過仰望這些象徵經濟繁榮、百花齊放的霓虹燈牌,來緬懷他們沒有經歷過的香港黃金時期。除了招牌美術式微,招牌制作行業亦因為師傅年老退休、後繼無人,以及行業前景令人沮喪而沒落。現在的招牌製作一般都以交由印刷公司以 3D 印刷製作,比起以往人手造出招牌字體的每個筆畫效率更高,卻少了一份溫度和人情味。2010 年,香港政府立法禁止樓宇建築「未經許可的小型工程」,這些招牌竟然也成了「非法僭建物」,因為「安全考慮」而開始被大量拆除。除了安全理由,香港政府還標榜拆除拆除霓虹招牌可以美化街道,偏偏海外遊客就是衝著電影畫面般的霓虹燈牌而來香港,城市景觀的這一變化無疑令遊客非常失望。現在這種生於街頭的文化遺產反而被 M+ 博物館以及年輕人民間團體「街招 streetsignhk」極力保存。M+ 博物館舉辦了「探索霓虹」網上展覽,用意為探索香港最常見的文字和視覺符號,同時向霓虹招牌致敬,記錄香港曾經的城市面貌。至於街招 streetsignhk,他們表示成立團體的目標並不是要將舊招牌浪漫化,或要香港重現當年的面貌,而是希望透過展出舊招牌,激發創作新招牌的靈感。 將來我們可能要在展覽、博物館中才能了解霓虹招牌的歷史、文化、變遷,甚至要在這些場合才能觀賞這些氣勢磅礡且別具美感的霓虹招牌。明明生於街頭,被拆卸後要獲得文藝界的重視才能再度被保育,實在非常諷刺,但我城的政策又有哪項不是同樣諷刺且荒謬的呢?霓虹招牌一個個被拆卸,剩下來的亦日久失修,忽明忽滅如我城的前途,但我們都明白,再不去修復,這些招牌很快就會全部熄滅,到時候會否也是香港一個輝煌時代的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