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之旅,籌備多月,終於圓滿結束,順利回港。 今次連航程在內容只有一星期多一點的時間。參考網上資料和旅遊書的介紹,起初計劃預留三至四天在Dublin(都柏林),一天到近郊,一至二天到Belfast(貝爾法斯特)。結果,出發前數天,我……決定放棄近郊的Cliff of Moher和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Giants of Causeway Bay。 好好慢活都柏林之旅正式展開。等不及CX新開發的直航航班,我們31日早上八點半從倫敦轉機抵埗,幸好AIRBNB讓我們一早入屋進駐,梳洗休息。清幽的民居,友善的屋主,齊全的設備。正值香港連續兩星期高掛浩熱天氣警告,都柏林的初夏白天就只有16度,還有誰會留戀香港呢? 第一個景點,醫肚。根據屋主和「谷歌神」介紹在BNB附近找到小食店Little Kitchen。小店本打算午市打烊,最後還是招待了我們。只有我們一枱食客,廚師特別開爐下廚,加上我們餓極了,點了鴨肝醬多士作前菜,主菜分別是小羊膝和haddock魚 ── 好食到不行了,光速地將每一碟完成。就連青口鮮魚湯也一滴不放過,統統啜進肚裡去。 醫肚後,跳上巴士不用五分鐘已到達市中心。先在巴士站的咖啡店坐下嘆杯Flat White定一定神,眼前已是第一個景點Half Penny Bridge,當年英國用以向愛爾蘭民眾徵收過橋稅項。跟著去了Dublin Castle & City Hall,不算宏偉,而且已近關門,我們沒有入內細賞。之後去了旅客必到的景點Temple Bar,傳來傳統愛爾蘭酒吧的live音樂和人手一杯健力士。香港有Temple Street(廟街),都柏林有Temple Bar,都是為旅客「必去」,街道確是熱鬧非常。結果當晚我們為了方便坐巴士回去BNB, 就在Half Penny Bridge附近找到一間很多本地人幫趁的餐廳The Wooden Mill,點了湯及沙律作為前菜,配以T-Bone和Rare Rib,為第一晚作完結,味道不錯,但餐廳生意實際在太好,食客聊天聲浪震耳欲聾。 第二天早上參觀聖三一大學和校內Book of Kells展覽。參觀前打算先喝杯香濃咖排,結果吃了Burger King(堡加敬)早餐,兩個垃圾食物狂就是如此!訂了無需排隊的票,準時到場,還是要排隊等了十分鐘才可進場。本來有點氣,但眼見學生兼職的工作人員們非常不好意思的表情,算罷,反正我們時間充裕。順利進場後,行花市般人頭湧湧,完全無心情了解那本古書就是傳說中最古老的書籍。按指示上樓梯,到達Long Room,就是最多遊客、可能是世界上最嘈吵的圖書館。館內兩傍由地板到天花板設有放滿古籍的書架,每個書架前更放了不同名人的雕像。影完相,當然是紀念品時間,其實沒有什麼值得買,最後買了數個文學家磁石便離開了。 好酒的我,本來計劃看古書後便到附近的Irish Whiskey Museum走一趟,但上到收費處時感覺太似黑店,結果還是離開,四處閒逛。本港的旺角行人專用區由於製造太多噪音被取消,我們卻偏偏很享受都柏林的Grafton Street(格拉夫頓街)。同樣是行人專用區,買了街頭表演者的唱碟,聲線動人不在話,還在街頭彈奏三角琴!是第一遭遇上。下午茶時間,誤打誤撞走進的餐廳原來是名店、始於1840年的Bewley’s Café。餐廳十分漂亮有格,坐閣樓,點了湯和三文治(open toast),選用上等食材:煙三文魚、風乾火腿、新鮮無花果,加上一壺香濃咖啡二人分享,又一次選擇正確了! 下雨的日子最好留在室內地方,本想到免費入場的美術館參觀,想不到美術館附近就是著名愛爾蘭作家Oscar Wilde(王爾德)的故居。既然目標明確,當然無懼風雨(其實雨亦不怎麼大呢!)。可惜故居屬私人物業,現已改為一所學校,暫不對外開放。幸好,故居對面原來就是著名的Merrion Square公園,以Art in Parks聞名,設有Oscar Wilde 的紀念人像 ── “I can resist everything except temptation.”愛死他這名句! 之後我們趕到另一個都柏林必到的景點Guinness Storehouse ── 健力士啤酒廠。身為健力士的粉絲,我懷著緊張的心情,目標是在頂層的觀景酒吧喝過夠。實況是我們在五樓試酒室用所有換領卷,換了六杯不同味道的健力士,一邊聽音樂一邊飲啤酒。不久還給我們遇上場內有專業人士教品嚐啤酒和踢躂舞表演,十分興奮!晚飯時間返回市中心,巧遇名信片明星Molly Malone Statue,的士竟然路過米之蓮食府Pichet ── 以生蠔聞名的法國小館。可惜,也許是星期五的原故,全晚滿座,惟有在附近另尋美食。大家可知Molly銅像的來源?其實她只是一首著名民歌的主角,她正在推動的木頭車正是載滿愛爾蘭最著名的貝殼類海產。去不成Pichet,晚餐有方向了,就在另一名店Sole Seafood & Grill落腳。第一次親嚐本地的愛爾蘭生蠔,鮮甜肉爽得不得了,而且價錢都比香港便宜!其他點了周打蜆湯、煎魚和燒雞,最後還有凍梳乎厘、甜酒和愛爾蘭咖啡。一向不好西湯,今趟就是每款都百嚐不厭,不用多解釋,當然是香港享用不到的質素! 第三日,早上參加工作坊。離開時根據「谷歌神」的指示,先穿過一個公園後便找到巴士站。OMG!隨便一個公園,以散步的速度足足行了二十分鐘,但這二十分鐘又真的令人心矌神怡!巴士帶我們回到市區,今次的目的地是都柏林作家博物館(Dublin Writers Museum)。小小的國家能夠出產四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怎能不去看看這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博物館。規模比想像中小和簡單,幸好身邊有「文學小百科」介紹幾位名作家的生平事蹟,免得我又一頭霧水。葉慈(W B Yeats,1923年得獎)、蕭伯納(G B Shaw,1925)、希尼(Seamus Heaney,1995)和貝克特(Samuel Beckett,1969),還有被譽為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James Joyce和劇作家Oscar Wilde。之後我們步行到郵政總局(General Post Office),了解一下1916年復活節起義(Easter Rising 1916)的故事。透過一套微電影,以郵政總局為起義的發源地,將起義期間七天所發生的事逐呈現眼前。展覽以精選數據反映當時起義期間的細節,例如有多少未成年的青年虛報年齡參戰,有多少人因起義犧牲,起義領袖的下場,等等。沈重的歷史教訓,只有啤酒才能令我們放鬆,於是我們在O’Connell Street有百多年歷史的酒吧Madigan’s點了Guinness、周打魚湯、燉羊肉和海鮮大雜燴,平復心情。可惜要等到晚上9:30才有現場音樂表演,太累了,吃飽還是回BNB休息。明日一早要出發到貝爾法斯特。 翌日準時早上10時到達車站,吃早餐後乘11時的車到Belfast。兩個半小時的車程,準時抵達。第一件事,兌錢。因為Belfast的英磅是當地獨有的,本打算在櫃員機提款,可惜累試不果,經酒店職員介紹我們到了瑪莎兌換。 一步出車站,發現有個銅像在歌頌女性辛勞者的偉大,便感受到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地方。由於是星期天,我們趕及四時前到St. George’s Market看看這個著名的週末市集。其實到達時已陸續關舖,但還有好些書檔、手工藝攤檔營業,買了兩張漂亮的手繪名信片。到四時許大部分檔舖都結業的時候,徐徐響起現場音樂表演,氣氛輕鬆又愉快! 散步返回市政廳,跟當地人一起在公園曬太陽。在清爽的温度下和太陽玩遊戲實在是一樂也,令我完全忘了餘下行程要去哪裡。今次來貝爾法斯特主要是親身觀察政治沖突的歷史,跟隨「谷歌神」我們深入民居找到當年政壇長毛Robert Bradford被謀殺身亡的紀念牆,途中還遇上百多年前天主教徒們因為居所環境惡劣沒有浴室而建的公眾浴場Ormeau Baths ── 不要誤會,不是羅馬那種酒池肉林,是貧民的基本衛生設施而已。以為只有香港寸金尺土才會厠所廚房二合一,原來不愁土地的西方國家也需要這些設施去解決基本生活需要,可見當年天主教徒的生活情況。我說市面有點蕭條,朋友說是星期天的原故。晚上七時全街變得十分寂寥,只剩麥當勞和堡加敬,街上開始出現神智不清的酒徒,身為黃面孔的我們在街上走真的有點怕。當地人懂門路,聚在小巷暢飲嘆生蠔,我們沒有訂枱,唯有失望而回,拆返出大街回到市政廳去。剛巧天色漸暗,市政廳在夜色中原來又有另一番景象。 第二天早上吃過豐富早餐,準時11時我們最期待的Black Cab Tour正式開始。我們的“Black Cab”其實是米色的傷殘人士的士,坐得寬鬆舒服。身兼司機和導遊的Tom先給我們簡介,今次旅程不是學術討論,只是分享親身經歷。事件發靭在三、四十年前,一切還在爭議中,也未完全結束,歷史要經歷幾代人的沉澱才有總結和定論。他載我們到peace wall、fall wall、Sinn Fein(新芬黨)總部等地方,Tom講述有關Bobby Sands的故事,有關他認為自己因政治入罪,在獄中絶食抗爭至死的事蹟;Tom又告訴我們年輕一輩對這段歷史的看法,如何回應當前社會境況等等。那天正好是六月四日,對香港人而言,這不是很有意思的sharing嗎? 離開Belfast前的重頭戲,是私人博物館Titanic Museum。本身不是粉絲,既然一場來到,參觀亦無妨,沒想到設計很用心、有趣,介紹了鐵達尼的起源、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鐵達尼內櫳不同船倉的情況等等。最深刻就是鐵達尼號啓航的時間和海港,仍能感受當時的盛世。回到都柏林,竟然有回家的踏實。晚餐吃不到即日新鮮生蠔,以水牛雞翼、新鮮三文魚和大大煲青口作補償。 好戲在後頭,來到最後一天,早上訂了入監獄的票 ── Kilmainham Gaol。10時45分到達,先喝過咖啡,精精神神入獄去。導賞員以嚴肅響亮的聲音講述每位政治犯入獄的故事:Michael Collins、Eamon de Valera、Pearse兄弟,等等;他們立志起義、從容赴死;也有當初情如手足的後來因政見不合而被迫割裂……,完整地將愛爾蘭獨立的血淚史呈現眼前。導賞員最後說“you are free to go now!” 出獄後,我們到附近一間union8的餐廳午飯。餐廳食品選擇不很多,但質素之好是隨便亂點也有驚喜:豬脾肉意大利麵和藜麥沙律,記得朋友吃第一口豬脾肉時輕輕叫了一聲,可想而知美食如何令人充滿驚喜。隨後,我們到訪移民博物館(The Irish Emigration Museum)。過程有趣:首先獲發一本護照,依次序參觀20個景點,介紹愛爾蘭人的移民歷史、文化、生活、飲食、信仰、專長、貢獻等等 ── 愛爾蘭人移民海外尋找機會,但離土不離鄉。這點正正跟香港這個流動城市雙映成趣,香港人懂得找到那麼多角度來了解自己嗎? 想不到同樣作為大英帝國的前殖民地,香港和愛爾蘭其實有這麼多相似的地方。回歸前愛爾蘭文化原來亦曾一度灌溉着香港,種種美食、酒廊文化等等,現在已經買少見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