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春秋戰國時期,七國鼎立,國家之間偶有戰爭爆發。某天,秦王聽聞趙國有和氏璧,於是希望以此作開戰理由,使向趙王提出欲借和璧的請求… 此時的趙王已收到了秦王欲借和氏璧的請求,膽小怕事的他匆忙的召集了一眾大臣,希望眾臣可為他提供意見,出謀獻策。在大臣們的一番議論後,繆賢走出來向趙王推介了自己的舍人—藺相如。通過坦白自己之前曾因有罪而想要逃亡至燕國,但因著藺相如的說話而令我回來向趙王負荊請罪一事。「最終王亦放臣下一條生路,此乃藺相如的功勞,故臣認為可邀他一同議事,不知皇上意下如何?」就在繆賢的一番贊賞下,藺相如得以入宮謹見趙王。 趙王詢問秦王借璧一事,藺相如答道:「秦國國力強勁,不可不給。」趙王再度追問:「如果秦王取了我們的和氏璧,但不給我城,怎麼辦?」相如再回:「秦國以城求璧,我們不給就是我國的不對;趙國給予秦和氏璧而他們不給城,就是秦國的不對了。衡量二者的計策,寧願給璧而令秦不對更好。」王同意了相如的說法,隨後問誰可出使送和氏璧到秦。相如便主動提出擔此重任,並承諾若得不到城會完璧歸趙。 秦王坐在別宮中接見藺相如。藺相如捧著和氏璧呈獻給秦王。秦王看著十分高興,讓後宮妃嬪和眾臣傳閱,眾臣高呼萬歲!相如看出秦王無意償城,假借璧上有暇疵要向秦王指示,拿回了和氏璧。於是他拿著和氏璧想要扔掉與和氏璧同歸於盡,以威脅秦王。於是秦王齋戒五日,設九賓。但相如私下派人把和氏璧經小路送回趙國。後來秦王欲殺相如,可平衡一下利弊發現殺他並無益處,反倒會損害兩國關係,所以最終還是放了藺相如回趙國。 相如回國後,趙王認為他可出使令趙國免於受辱,於是拜相如為上大夫。此事後秦並沒有給趙城池,趙亦沒有把和氏璧送回秦國。 可秦王對和氏璧一事仍是在意。後來,秦軍攻打趙國,攻下石城。第二年秦軍又攻打趙國,殺了趙國兩萬人。秦王派使臣告訴趙王,打算與趙王和好,在西河外澠池相會。趙王害怕秦國,想不去。但在廉頗和藺相如給予多方論證並為其設好後跑,令趙王不得不到澠池赴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