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溟西嶼海潮通,萬斛泉源一葉風; 日暮數聲欸乃起,水船都泊水仙宮。 陳肇興〈赤嵌竹枝詞〉 一府二鹿三艋舺 餉午後,走進臺南人的灶腳--水仙宮菜市場,鱗次櫛比的商家攤販多已收市,僅剩少數悠閒地尚在整理,零星的採買者在市場裡匆匆走踏。走近水仙宮,兩旁階梯還遺留著菜攤的商品未全褪盡。現在的水仙宮只有前殿,所有的神像都集中在一起,廟中顯得幽暗、侷促。昔日這裡曾是具有三進規模的巍峨大殿,拾階而上,站在宮前,望出市場,遙想二百多年前,眼前應該是帆檣雲集,商賈穿梭不息的南勢港碼頭,人來人往,音聲參天。 「一府,二鹿,三艋舺」,這句臺灣諺語反映出清領時期乾隆、嘉慶年之後,全臺三大城市的盛況。一府為今臺南市,二鹿為彰化縣鹿港,艋舺則為今日台北萬華。康熙23年(1684年)清廷解除閩粵各地與台灣之間的通商禁令,開放廈門與鹿耳門對口貿易,此後府城成為全島貿易樞紐,萬商雲集,尤以府城西郊的「五條港」最為活躍。 水仙宮位於昔日五條港水陸樞紐之南勢港口的尾端,興建年代可追溯至康熙22年(1683年), 由泉、漳籍商人集資而草創在府城西方海濱的茅頂竹柱廟宇。主祀海上守護神—水仙尊王夏禹,其因治水有功,後人奉祀為海神、水神。早期台灣與大陸往來海船或貿易商船為求平安抵港,奉祀海神水仙尊王以求庇佑。到了康熙40年(1701年),商旅與信徒再集資改建為磚壁瓦頂的廟宇。後來海上貿易興盛,商旅組織了「三郊」。乾隆28年(1763年)北郊商人蘇萬利等商號聚資修繕,裝修聖像並彩繪廟宇,是為郊商護持宮廟之始。嘉慶元年(1795年)「三郊」大修水仙宮,並改建廟北十三間店鋪為「三益堂」,作為處理及指揮郊務之所,此時水仙宮鄰近區域便成為府城最繁榮的商業中心,四周市集熱鬧喧囂,茶樓酒肆,青樓妓院紛紛興起,遠非府城其他街坊所能比擬。陳肇興在「赤嵌竹枝詞」裡描寫著當年水仙宮一帶繁華似錦的過往:「水仙宮外是儂家,來往艘船慣吃茶,笑指郎口是錢樹、好風吹到便開花」,敘說著南勢港船桅處處,水仙宮一帶繁華熱鬧的景象。 道光年間,暴風雨襲擊南台灣,曾文溪改道,五條港地區淤積日趨嚴重,導致水仙宮前的景象完全改觀。清光緒3年(1877年),來台任教的文人馬清樞,在〈臺陽雜興〉中,描寫在台見聞,「水仙宮外盡成途,滄海揚塵信不誣,短短牆堆紅靺鞨,家家籬繞綠珊瑚。」說明當時五條港的水仙宮已因淤積不見滄海揚波,而是筆直寬闊的大路,路旁已居住著種植綠珊瑚的百姓人家。日治末期,昭和16年水仙宮又拆除後、中兩殿作為防空洞;光復後重修的水仙宮只剩一座單殿單進的建築形式。 雄霸一方的府城三郊 隨著海上貿易興盛,同性質的商行為避免惡性競爭而組織商團,形成「郊」的商業貿易組織。三郊的由來,根據臺灣舉人蔡國琳的記述:「郊,是商會的名稱」。等同於現代的商會或商業同業公會,但他們除了經售同種類的貨物外,還以交易港口為團結中心,在組織形態上,較商會或商業同業公會更強固而密切。三郊,是指臺南市大西門城外的北郊、南郊和糖郊的總稱。「北郊」就是與廈門以北各港貿易,專司藥材絲綢、南北貨等的輸入,北郊有20幾家貿易商,以蘇萬利為代表;「南郊」就是與廈門以南各港做生意,專門採辦煙絲、陶瓷、磚瓦等貨物,南郊有30幾家貿易商,以金永順為代表;「糖郊」就是主要從事糖、米、豆、麻的出口與轉運,糖郊有50餘家貿易商,以李勝興為代表。 在三大郊商之下,還有販售同性質商品的小郊商,例如油郊、茶郊、磁郊、紙郊等,構成聯營批發的經銷網。也就是說集團因為規模及經營方式的不同,分成鋪、行、郊三類。一般來說,生產量不多、以零售為主或不事生產、專事零售的商店及其所組成的公會,稱之為『鋪』;大規模生產、進貨,以批發為主,零售為副的商店及公會,稱之為『行』;專營大規模生產,以供外銷,或大筆進口,再批發給各行號的商號,則稱之為『郊』。 府城的三郊商人在「五條港」的水仙宮設立「三益堂」,作為統籌辦理五條港道進出口業務及仲裁商業糾紛。三郊雖只是組織商團,但挾著雄厚的財力及政治影響力,在地方公共事務運作中居主導地位,例如招募「三郊旗」擊退海寇;或藉由宗教活動團結街境組織,維護治安,成為臺灣歷史發展中的一大特色。 潮起潮落 人間冷暖 許南英的〈臺灣竹枝詞〉描寫當時府城有所謂「避債戲」的風俗,「本來國寶自流通,每到年終妙手空;海外無台堪避債,大家看劇水仙宮。」是說臺南府城商民間有個慣例,年底會催討積欠款項,因為年底要結帳,自然催討得嚴厲。但是在除夕到大年初一期間,欠債的人去廟前看戲,債主是不可追討的。因此,三郊在每年的除夕都會聘一個戲班來水仙宮演出,從下午演到過年開正,讓賒債或欠錢不能在當天清還的人,到這裡來看戲,至少可度過這個年關的溫馨習俗。 水仙宮早年因臨五條港之一的「南勢港」港道盡頭,是五條港中商旅雲集、繁華鼎盛之地。對照今日,一樣是人聲鼎沸、人來人往穿梭的水仙宮市場,時空似乎對應著當年,然而景物不再,人事已非,惟有水仙尊王默默地凝視著這人間冷暖。 參考資料: 遠流臺灣館編著,《臺南歷史深度遠旅遊 上/下》,臺北:遠流,2003。 盛清沂、王詩琅、高樹潘,《臺灣史》,臺北市:眾文,1996。 〈臺南學電子報〉第177期(學術文摘)臺南地區的郊商組織 〈臺南學電子報〉第184期(學術文摘)五條港三郊主祀廟宇及官廟簡介—以大天后宮、水仙宮為討論對象 圖1:水仙宮「坐東朝西」開三門, 面對的是往昔的南勢港港口,庇護著當年不畏艱難,渡海來台的先民與從事海上貿易的商人和民工。 圖2:廟內主要供奉「水仙尊王」,又簡稱「水仙王」,也就是「水神」,即「一帝二王二大夫」:大禹、寒奡、項羽、伍子胥、屈原,目的是為了祈求海上航行平安,貿易順利。 圖3:站在宮前,遙想當年繁華景象:港口/市場,吵雜聲,聲聲入耳,仿佛落入了時空錯置。 圖4:廟內右牆上,還有一塊嵌於壁上的古碑,是乾隆時期台灣知府蔣允焄立石的「水仙宮清界勒石記」。記載當時水仙宮的建築規模及其地裡環境。 圖5:嘉慶2年(1797年)秋水仙宮大慶成,由知府楊紹裘題「三益堂」,以論語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祈三郊對官府直言,對民眾多體諒,多作公益,商務通廣四海。 圖6:昔日秤米的米駝,見證三郊的歷史。 圖7:民國53年(1964年)水仙宮廟後曠地興建永樂市場,成為台南小吃的集散地,著名的修安扁擔豆花、金德春捲、阿松割包等,都是人潮朝聖之所。 延伸閱讀: i憩頭網站:http://www.itour.org.tw/control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