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馬思純的新聞很多。緋聞八卦咱們就不聊了,之前她在微博上自曝患有抑郁癥的時候,有一些細節倒是讓我印象非常深刻。馬思純的家庭條件很好,小姨蔣雯麗是明星,媽媽是經紀人,可以說是含著金湯匙出生。可是馬思純的父母從小和她交流不多,說的最多的話,就是:“你要聽話”“你要懂事”“你看別人怎麽怎麽樣”馬思純從小就被“訓練”成了一個聽話的小孩。她想跟同學去唱K,她不想父母接送,想和同學一起走回家,但她從來不敢說出來。接受《人物》記者采訪的時候,馬思純說:“當你反對無效,你也就選擇順從了。”在學校裏,很多同學嫉妒馬思純,對她冷嘲熱諷。經常有同學嘲笑她:“你小姨那麽好看,你怎麽這麽醜?”馬思純去跟家裏人告狀,但她的父母不當一回事。後來,這種冷嘲熱諷甚至發展成了霸淩,同學會往她喝的可樂裏灌粉筆灰、抹布水、拖把水。她又去跟父母求助,但父母還是輕描淡寫的一句話:“不要去理會,你努力地去證明你過的比她好,無視她就行了。”就把女兒打發了。馬思純說,就這樣,她開始小心翼翼的活著,怕別人生氣,怕別人不喜歡自己。甚至到了什麽地步呢?她在高速公路上想上廁所,卻不敢說,一直一直憋著,就因為怕司機會覺得自己麻煩。很多文章說到馬思純的故事,都會說,不能培養太聽話、太懂事的孩子。但我覺得這不是關鍵點。關鍵點,是“情感忽視”。有一本書叫《被忽視的孩子》,它的作者是美國的一位臨床心理醫生,叫喬尼絲·韋布。在他幾十年的從業生涯裏面,碰到了很多病人。這些病人,明明好像一切都挺好的,但是卻總是糾結在悲傷、焦慮當中,覺得內心很空虛,好像缺失了什麽重要的東西;他們很清楚別人對自己的期待是什麽,卻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他們很苦惱很掙紮,不知道到底哪裏出了錯。而追溯這些感受的根源,韋布發現,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在小時候受到了情感忽視。二、那麽,什麽是情感忽視?韋布把它分成了兩種類型。一種叫急性共情失敗,就是在孩子經歷一些重大危機的時候,父母忽視了自己的孩子。《被忽視的孩子》裏提到了一個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例子——莎莉。莎莉第一次去做心理咨詢的時候40歲,一直單身。她說自己一直掙紮在擺不脫的悲傷和空虛感裏面,世界是灰色的,看不到顏色,自己一直在世界的外面,只是旁觀。莎莉8歲的時候,爸爸得了癌癥。3個月後的一天,她從學校回家,她的家人告訴她:爸爸走了。從那以後,沒有人再提起爸爸,也不提失去他的痛苦,就好像他從來沒有存在過。莎莉也不敢問任何問題,她甚至學會了不去麻煩媽媽。她把自己的感受隔絕了起來,但其實,她一直生活在隱形的恐懼和痛苦當中。三、除了急性共情失敗,還有一種情感忽視叫慢性共情失敗——父母在孩子成長期間,長久地對孩子的情感需求不聽不聞。書裏有個例子,叫“沙灘上的凱瑟琳”。凱瑟琳剛剛結婚,買了新房子,還有很好的工作。但是在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到達頂點的時候,她卻沒來由的感到抑郁。她在心理咨詢的時候提到一個場景:5歲左右的時候,她在海灘上和爸爸搭建沙灘城堡。玩的正開心,媽媽從沙灘椅上擡起頭來,嚴厲的說:“玩夠沙子了吧?你爸爸難得休息,可不想和你玩一整天!過來這邊,我給你讀書。”聽到這話,凱瑟琳非常失望。但一個5歲的孩子,沒有做任何掙紮,只是順從地、沈默地走到了媽媽身邊。因為她知道自己的需求不會得到任何回應,媽媽只會說她的想法很自私。說到這個場景的時候,凱瑟琳淚流滿面,她說:“我不知道為什麽這個景象讓我感到如此的悲傷。”你可能會問,難道我們必須百分百滿足孩子的需求嗎?我們肯定會有忙的時候,照顧不到孩子感受的時候,有自己情緒崩潰的時候。這很正常,不會造成根本性的傷害。在凱瑟琳的故事裏,是什麽造成了根本性的傷害呢?有幾個關鍵。一個是“長期”的忽視;一個是孩子已經在長期的忽視和壓制中“放棄”了表達;另一個是孩子不確定自己對父母來說是不是重要,他因為自己想要得到父母的關註而感到“羞愧”。說完這兩種情況再來對照一下馬思純,她既有急性共情失敗——在被霸淩、最需要父母支持的時候,父母選擇了忽視;又有慢性共情失敗——長期的被要求忽略自己的感受,迎合別人,放棄了表達自己的需求,為自己的情緒感到羞愧。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被情感忽視的孩子。四、其實很多讓孩子受到情感忽視的父母,都是很全心全意為孩子著想的父母,有的家庭條件還非常好,想盡辦法給孩子創造條件,像馬思純的父母。但為什麽他們還是會讓孩子受到這樣的傷害呢?一方面,有很多人,意識不到“情感忽視”的危害。他們可能覺得,給孩子提供足夠好的物質條件,讓孩子吃好、穿好,把學習成績弄好,就是把孩子照顧好了;另一方面,情感忽視是會代際傳遞的。很多父母自己小時候就是這樣被對待的,現在又在無意識地把有害的相處模式傳遞給自己的孩子。這也是為什麽我覺得,情感忽視,是一個應該被大家知道和重視的名詞。兒童精神病學家唐納德·溫尼科特曾經提出過一個很重要的術語,叫“足夠好的媽媽”。什麽樣的媽媽是“足夠好的媽媽”呢?父母的育兒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有的人嚴厲一些,有的人寬松一些;有的人陪的多一些,有的人陪的少一些……每對父母能提供給孩子的物質和資源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好一些,有的人差一些……但這所有,都不是決定你是不是一個“足夠好的媽媽”的核心。能夠識別出孩子的情感需求,鼓勵和尊重孩子的表達,給予他們持續的共情、支持、關註和回應,才是“足夠好的媽媽”。從這個角度去說,哪怕是能夠給女兒提供豪華的導演朋友圈,鏈接起無數娛樂圈資源的馬思純的媽媽,也不是一個足夠好的媽媽。而我們,卻都可以努力的,去成為一個“足夠好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