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則新聞,南京某小區竟發生了親生父子大打出手、互毆對方的一幕。情急之下,兒子的母親撥通了110,向警察求助。父親王先生說:兒子留學花了家裏幾百萬,回國後一直不找工作,10多年來都在家裏啃老。無奈之下,王先生賣掉自己給兒子買的車以示懲戒,希望給他一點教訓。誰成想,兒子非但不領情,反而怒氣沖沖地把父親的車給砸了!王先生氣不過,直接跑到兒子家砸東西。而兒子則揚言,要砸掉父母家,砍死父親。“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為孩子留學支出幾百萬,可是富養出來的孩子不但沒有成為社會精英,反而成為要“砸掉父母家、砍死父親”的白眼狼。這對父母踩了哪些育兒的坑? 家長又該如何避免踩坑?第一個坑:情緒化的表達溝通父親想要孩子出去工作,用的方式是賣車。兒子反對父親,用的方式是砸車。父親繼而砸了兒子家的東西。這一幕其實更像兩個暴君在爭奪主權:一個說這個王國是我的,我決定它的存在與去留。你的行為合我心意,我便開心賞你,不合我意,我就要你失去你所擁有的——賣。另一個說,既已給我便是我的,你有何權力決定我的車以及我的生活。你賣我的車,我也讓你無車可用——砸。憤怒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激化了矛盾,差點釀成血案。視頻中家裏被砸的亂七八糟、家具東倒西歪、冰箱和地面上隨處可見血滴。中產家庭的大房子在家人憤怒情緒下被破壞成一片狼藉。民警用防爆盾牌將憤怒的父子隔開,兩人還用語言隔空互懟,指責對方的不是。拿破侖說過,能控制好自己情緒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將軍更偉大。深表贊同。5歲的兒子東東回家之後委屈的不行,跟爸爸哭訴自己在學校裏被欺負了,說完將腿上的傷疤展示給爸爸看。周先生當即不淡定了,他沒有僅僅生氣而是以幽默的語氣在家長群群裏喊話:各位家長不好意思,我兒子今天膝蓋受傷了,留下了一塊很大的疤。據說是因為某個同學給他來了一記“佛山無影腳”,才導致他這個樣子的。兒子很不服氣,說他也要練練其他武功,好用來報仇。一聽這話,家長們紛紛附和表示,同學之間還是友好相處的好,當然不能動手啊。過了一會兒,白天欺負東東的孩子家長跟周先生私聊了,一個勁地道歉。就這樣,事情最終很愉快地解決了。《李中瑩親子關系全面技巧》指出:一個孩子的思想和行為,是由他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事情及他所學到的思考模式決定的。就是說,父母的思想、言談、行為和情緒表現模式塑造出孩子今天的狀態。為人父母者,從解決問題的角度,用高情商的方式表達情緒背後的需要,追求事情有良好結果,也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第二個坑:富養不等於“包養”南京這對父母養著兒子10年不工作。既沒有用切斷經濟來源的方式逼迫孩子自立,也沒有尋求生涯規劃師或心理咨詢師的專業支持,以幫助孩子走入職場。相反出錢給兒子買房買車、供吃供喝。這些行為都是暗示孩子:我養得起你。在父母這種“包養”的方式下,兒子繼續啃老行為就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結果。弗洛伊德曾說,人們做任何事情,不是為了追求快樂,就是為了避開痛苦。沒有內在追求引領或強有力的外力推動情況下,一邊是父母提供的舒適安逸的生活。一邊是自己工作早出晚歸、人際業績的奔波,人的本能是趨樂避苦,自然選擇“不工作”這種輕松的方式。家長沒有在孩子成長中,培養出孩子照顧自己的能力,就是在“包養”孩子的人生。有些家長缺乏培養孩子自立的意識,以為見過那麽多世面、經過那麽艱難獲得了學歷。這些家務、人際等事情自然也會順理成章懂得,那是自欺欺人的錯誤觀念。孩子的能力總是和完成一定的實踐相聯系在一起的,離開了具體實踐既不能表現孩子的能力,也不能發展孩子的能力。湖南天才少年魏永康13歲考入一類重點本科湖南湘潭大學,17歲考入中科院的碩士研究生。之後沒有了母親的陪讀,魏永康因缺乏獨立能力,忘記考試和寫畢業論文被學校勸退。退學後的生活一路坎坷,被問及原因。他的母親說哪怕13歲陪讀時,也沒有想過培養孩子自理自立能力,只想著高智商的孩子學這些很容易。無論有意還是無意,家長包辦替代孩子做該做的事都在危害孩子成長和發展。富養孩子,決不能淪為“包養”式育兒。畢竟,孩子人生路要靠自己去走,依靠父母不可能依靠一輩子。如何避免踩入這些育兒坑?學校教育永遠替代不了家庭教育,家庭中父母培養孩子照顧自己能力,是孩子成年後安身立命的支撐。1、獨立,要從孩子幼兒時期開始培養。在孩子4、5歲時,父母就要教育孩子自己吃飯、穿衣,清洗襪子內褲。這個時期的孩子基本是完全服從和信賴父母的,甚至是以父母為榜樣並完全按著父母說的做。有的幼兒園提出“我以照顧自己為榮”,讓孩子照顧自己。可是很多孩子在幼兒園學到了照顧自己。放學回到家中,面對隔代養的爺爺奶奶或者心疼孩子的爸爸媽媽,以“孩子小”“孩子自己吃的少吃的慢”“總穿反”為由。就是要給孩子餵、幫孩子穿衣穿鞋,代替孩子做本該自己做的事,孩子只好接受,被動形成“我不行”的自我認知。2、 父母每年交還5%管理權給孩子。在一次家庭教育課堂上學到:每年增加5%的管理權還給孩子,等到孩子18歲時他就可以照顧自己,心智基本成熟。幼小銜接期間,在孩子已經能夠做到幼兒期自己事情的基礎上,教導孩子整理書包、打掃房間,了解自己的時間和喜好。小學期間,教導孩子自己管理:學習的習慣、學習模式、學習成績高低如何面對、開始交朋友、學會合作、適應規則。青春期如何正確對待生理發育,以及青春期選擇朋友、維護友誼的能力。每年讓孩子增加一些能力,樹立“我要照顧自己生活”“我能照顧自己”的想法。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他會更願意承擔照顧自己和社會的責任。3、 獨立,不代表不向外求助。前幾天在小區看到一個媽媽教女兒騎自行車。媽媽教了幾次,女兒還是不敢自己騎車要扶,媽媽說自己的事自己做。女孩幾次求媽媽幫忙都被拒絕,後來,不求媽媽自己騎了幾次都沒成功。期間女孩悶悶不樂地幾次擡頭看媽媽,想求助又不敢說。最終沒興趣再學騎自行車,母女回家了。家長在培養孩子照顧自己能力的同時,要關註孩子做事的過程。在孩子遇到困難時給予孩子支持、鼓勵和幫助,孩子成功時給與肯定、分享孩子的喜悅。如此,才能培養出健康獨立有能適時向外求助的孩子。之前暑期檔裏最受歡迎電影《哪咤之魔童降世》的導演餃子,本來是華西醫科大學的高材生,後來迷上做動畫。最苦的時候,餃子就靠媽媽一千元的退休金維持生活,以至於餃子在一次采訪中說,他最感謝的人是母親。三年沒出過方圓四十公裏的地方,鼓搗出一部動畫短片,拉來了哪咤的投資。沒有家人的支持與幫襯,餃子哪能靜下心來、厚積薄發,哪來《哪咤》這般精彩問世。暫時依靠家人幫襯和“啃老”之間個分水嶺:是否有目標和期限。有目標和期限,依靠家人就是撬動地球的那根杠桿,孩子在蓄勢待發。沒有目標和期限,依靠家人就是“啃老”巨嬰、坐吃山空。當期限已過,目標未達,家長就必須要和孩子審時度勢分析討論。是調整目標後繼續堅持一段時間,還是面對現實自力更生?文中南京父子,若在啃老第一年約定好時間期限,哪至於鬧到砸車砸房反目成仇的地步?“烏鴉反哺、羊羔跪乳”,感恩、孝順父母是動物美好天性。哪有孩子願意與家人兵戎相見、反目成仇的。成年成人成才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孩子成長需要首先養成獨立自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