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自身或者醫生發現你的病徵可能是因為腸道或者胃部的病變而可能印製嚴重後果的情況下,醫師會建議民眾做更深入的胃鏡或大腸鏡檢查。 非常有嘔吐感、疼痛感的傳統內視鏡檢查 傳統內視鏡(胃鏡與大腸鏡)與無痛內視鏡檢查之間的差別僅在於「麻醉藥」的使用,其餘步驟皆相同。內視鏡,從嘴巴進入的,是胃鏡,從肛門進入的是大腸鏡。 曾做過傳統沒有麻醉的胃鏡或大腸鏡檢查的民眾,大都不願意在仍然清醒的狀態下再次承受這樣不適與疼痛,因此拒絕再次檢査。 胃內視鏡檢查傳統的胃內視鏡檢查因為需要檢測值吞進檢測所用的管型內視鏡,並需要打入空氣,會令檢測者感到不適。 吞管的進程中,檢測者必須克服咽喉反射所誘發的噁心、想嘔吐感,這是異物在咽喉時所引發的自然反應,稱「咽喉反射(gag reflex)」。 另外,檢查時管道摩擦咽喉、食道而疼痛出血。同時打空氣時對食道、胃的撐展,都可能讓檢測者難以忍受。一般的胃鏡檢查只需4~6分鐘,大眾或許還能勉強接受,對於更久、更深的檢查與切片,讓部分民眾有「生不如死」的感受。胃內視鏡檢查時間通常較短,痛苦感覺並不如大腸鏡來得強烈。 大腸內窺鏡檢查大眾對傳統大腸內窺鏡檢查的恐懼,遠比胃鏡帶來的驚慌更嚴重。 傳統大腸鏡的不舒服主因在於需要經常打入空氣把大腸撐開,讓大腸內膜更容易觀察。另外,大腸非直線,大腸鏡必需隨彎曲的腸道前進:從肛門進入,經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盲腸直到闌尾,長度超過1公尺。 如上提到,傳統大腸內窺鏡檢查因為深入、轉彎、充氣,常會壓迫、牽扯、拉緊腸壁外層,讓民眾感覺想解便、腸子絞痛、腹脹等,承受比胃鏡更多的疼痛。 至於是否有必要做「無痛」的胃鏡或大腸鏡檢查,除了病患有選擇權之外,在醫學界其實還存在些許爭議。因此,我們就仔細分析,傳統與無痛的胃鏡或大腸鏡檢查之間到底有多少差異。 無痛內視鏡檢查好處多更多 對於無痛內視鏡檢的安全性,曾在國內引起廣泛討論,長久以來,部分學界認為「痛是警訊」,認為無痛大腸鏡會提高腸穿孔機率。然而國內外的臨床應用經驗顯示,腸穿孔、併發症並未增加,反而降低民眾受檢時疼痛與不適感。 無痛內視鏡檢查(包含胃鏡與大腸鏡)之所以無痛,秘訣在藉由靜脈注射進行全身麻醉,讓病患的痛覺消失。使用的藥物主要以安眠藥物與止痛藥為主,此種麻醉方式又稱「舒眠麻醉」,屬淺層麻醉,約歷時20分鐘。 由於胃鏡與大腸鏡皆屬高度侵入性的檢查與治療,有很多民眾會產生極大的疼痛與不適,加上對於檢查的不確定性與異物在體內鑽動的恐懼,有些民眾甚至因而引發血壓升高、腦壓升高、心肺負荷增加等生理反應,增添內視鏡檢查的風險。因此,麻醉是絕佳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