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力共振的原理: 磁力共振掃描透過強力磁場、無線電波及電腦技術,由多角度拍攝身體內部器官的組織和結構,形成磁力共振影像。其原理是將人體放置於強磁場內,以無線電波激發體內氫原子發生物理作用,紀錄它所產生的訊號,再經電腦重組後以影像呈現。由於不同部位及器官所產生的訊號各有不同, 磁力共振檢查能分析這些訊號,把不同器官的圖像呈現出來。 磁力共振掃描的副作用:磁力共振(MRI檢查)掃描不涉及任何電離輻射,所以不會有輻射影響。大約有1%的病人會對顯影劑產生輕微的過敏反應,如皮膚痕癢、噁心、注射部位感到疼痛、寒冷、有異常熱感等。極少數病人會對顯影劑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包括支氣管痙攣、嚴重低血壓等。因對顯影劑過敏而導致死亡則極為罕見。磁力共振檢查所需時間:需要視乎需掃描的身體部份而定,掃描過程一般約為20至60分鐘,過程中完全無痛,而且掃描前亦可進食。 磁力共振檢查適用範圍:磁力共振(MRI檢查)掃描除了能清晰顯示骨骼外,還可以顯示軟組織。常應用於檢查腦部、脊椎神經、關節、心臟、腹部內臟及血管等器官,亦有助診斷癌症腫瘤的位置、分期,以及監測腫瘤於治療前後的變化,包括擴散狀況等。常用以磁力共振檢查診斷的疾病包括:l 心臟病,包括心肌病、心肌梗塞、先天性/缺血性心臟病l 腦血管疾病及神經系統,如中風、大動脈疾病、腦瘤及神經退化等l 骨骼及軟組織l 腎病,包括腎動脈疾病、腫瘤、發炎l 乳房疾病l 婦科疾病l 男性相關的疾病l 肝臟病變l 結腸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