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香港看旅遊書的時候就知道梵蒂岡博物館的幾十萬件收藏品,從雕塑﹑繪畫﹑文物,從古埃及﹑希臘﹑羅馬﹑文藝復興,甚至現在美術包羅萬有,若真是詳細參觀,恐怕三天三夜也看不完。當然絕大部份遊客都是慕名而來,心中早己有了想要看的東西。我們卻沒有什麼指定要看的展品,除了西斯汀禮拜堂那幅極華麗的天花板壁畫外。書上說博物館為方便遊客參觀,用不同顏色劃分了四條參觀路線,從1.5小時到5個小時不等。不想錯過太多東西,又怕時間不够,原先選好4小時的路線。誰知裡根本看不到 任何顏色區分的指示,只好拿著自己的地圖順路看看吧。 第一個展廳居然是埃及博物館,真是沒想到在梵蒂岡個天主教國家可以看到埃及的石刻板和木乃伊。那一刻恍如時光倒流回到一年前去埃及旅行,有美夢重溫的感覺哦。旁邊的八角中庭,八面建築中有一個小水池,池上種滿了不知名的水生 植物,感覺就像埃及開羅的國家博物館前,同樣有個大水池,種著水蓮和莎草, 兩種埃及的代表植物。不得了,一看到埃及的東西就勾起去年的種種愉快經歴。因為太迷戀埃及的一切一切,全心投入的十天旅程,是至今印象最深﹑最滿足的一次旅行,每次說起都回味無窮﹗ 好了,思緒回到梵蒂岡,己是置身佈滿希臘大理石雕像的庇歐--克雷門特博物館 Muse Dio Clementino 以前的雕像不知有意無意,或是要體驗那種力與美的表現(說完有點想吐) ,身上大多不穿衣服,就算有,那候長布也只是隨隨便便地披在身上。女性的雕像也見慣不怪了,男的雕像當然也露出重要部位啦。但不知為何,有部份的雕像的重要部位被一片三葉的類似桑葉的大理石片遮蓋住了。而最搞笑的是很明顯那片葉子的顏色和質地都和原先的不同,一定是,不知隔了多少年才用大理石做的,而更經典的是有些葉片是用青銅做的,經過千年的氧化,己經變成黑色了,襯在雪白的雕像前更加顯眼。 也不知當初是誰提議把雕像重要部位加上葉子,難道教廷中人突然接受不了那些坦蕩蕩,赤裸裸的"力與美"?不論如何,也許有的人會覺得看時心裡舒坦自在些,那總是對藝術的一種破壞與褻瀆,失去了雕像原有的風采。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組雕像就是Laocoon ,講述父子三人與巨蠎摶鬥的場景,那份驚險﹑刺激,千均一髮的張力,扭曲的肢體動作和拼命掙扎,堅持到最後一刻的神情很讓人感動。站在旁邊看久了,仿佛自己也融入了畫面中了,為他們捏一把汗。很喜歡﹗真的很壴歡﹗ Laocoon 一直覺得來這裡只是開開眼界,因為實在不懂什麼美術史,也不知道該如何欣賞大師的畫功,更不了解要表逹的涵意。但原來什麼都不需要。好的作品自然會讓你感動﹑領會,你只要意會到你看到就足够了﹗也許太精細去研究畫派,筆觸反而不能欣賞到品的整體性。只要去感覺,不要研究。也許是外行人欣賞藝術品最佳的方法了。 松果庭院旁的基雅拉蒙笫博物館Museo Chiaramonti 同樣攞放著大理石雕像,不過主題換作了基督教的風格。梵蒂岡是又主教的地方,這些和宗教有關的雕像應該很多人看才對呀。和剛剛希臘館的人擠人相比,這裡只能用冷清來形容,長長的一候長道﹑兩邊是一個接一個的雕像,多得幾乎是亮無秩序,只求放得下